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科学技术工业技术建筑科学工具书/标准儿童文学的童年想象

儿童文学的童年想象

儿童文学的童年想象

定 价:¥48.00

作 者: 张嘉骅
出版社: 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童书 阅读工具书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539557854 出版时间: 2016-12-01 包装: 平装-胶订
开本: 32开 页数: 365 字数:  

内容简介

  本书以童年的文化想象为题,以文化研究作为切入的途径,对童年的概念进行梳理。结合“话语”(discourse,或译为论述、言说)、“意识形态”、“权力”、“民族”、“阶级”和“性别”等此类在文化批评研究类型中经常会碰触 的话题,进行阐发。而在思维方向上,作者规划了纵向与横向两条轴线,以对话方式来阐述“现在的儿童文学理论与过去的儿童文学理论”、 “中国儿童文学理论与西方儿童文学理论”之对于“童年”的不同看法。书稿具有极强的思辨性和学理性 ,是一部富有创造力的儿童文学理论专著。【作者简介】张嘉骅,知名儿童文学作家、学者。1963年生于台湾,祖籍江西。台湾大学中文学士,中正大学中文硕士。2004年获北京师范大学儿童文学博士学位,是中国儿童文学领域的第一批本土博士。曾任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专任教师,发表论文十多篇,达十数万字。出版过《风岛飞起——童年的澎湖湾》(福建少儿社)等正体版、简体版及韩文版儿童文学作品逾40册,获重要奖项逾30种。其中,《少年读史记》(青岛出版社)荣获“金鼎奖”推荐优良读物、“好书大家读”年度最佳少儿读物奖、中宣部2015年“中国好书”(十种)、“2015年桂冠童书奖”、“2015年中国30本好书”,并列入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图书”等各种推荐书目。长年奔走两岸,指导两岸青少年和儿童提升阅读写作能力。

作者简介

  张嘉骅,知名儿童文学作家、学者。1963年生于台湾,祖籍江西。台湾大学中文学士,中正大学中文硕士。2004年获北京师范大学儿童文学博士学位,是中国儿童文学领域的第一批本土博士。曾任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专任教师,发表论文十多篇,达十数万字。出版过《风岛飞起——童年的澎湖湾》(福建少儿社)等正体版、简体版及韩文版儿童文学作品逾40册,获重要奖项逾30种。其中,《少年读史记》(青岛出版社)荣获“金鼎奖”推荐优良读物、“好书大家读”年度最佳少儿读物奖、中宣部2015年“中国好书”(十种)、“2015年桂冠童书奖”、“2015年中国30本好书”,并列入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图书”等各种推荐书目。长年奔走两岸,指导两岸青少年和儿童提升阅读写作能力。

图书目录

前言 /1第一章 绪论:一些基本概念与方法的说明 /7第一节 儿童文学作为童年文本的“知识集” /8一 从接受理论产生的“知识集”概念 /8二 把儿童文学当成“知识集”及其策略运用 /15三 进入儿童文学童年文本的“知识集” /20第二节 文化研究途径与儿童文学研究 /23一 儿童文学需要建立文化研究路径 /23二 文化想象的指称/29第二章 以儿童文学为场域的文化想象 /43第一节 童年、话语与意识形态 /44一 “童年”的文化语境:从耶稣的肤色谈起 /44二 铭刻意识形态于童年话语 /50三 儿童文学童年符码的解析 /57第二节 儿童文学的文本叙事和认同作用 /64一 文本叙事与认同作用的相互关系 /64二 从儿童文学叙事观念看“儿童性”的认同 /77第三节 儿童文学的启蒙功能 /94一 从卢梭的启蒙思维谈儿童文学的“非理性”童年 /94二 中国儿童文学启蒙思维与“鸟言兽语”的论辩 /100三 儿童文学启蒙功能再思索 /106第三章 儿童文学理论与童年概念 /119第一节 儿童文学理论及其童年概念:本质抑或建构/120一 童年概念的建构性与本质化 /120二 中国儿童文学本质论与童年概念的阐释 /126三 在中国儿童文学本质论中显现的建构性思维 /143第二节 反思儿童文学本质论及其蕴含的童年概念 /149一 相互关联、互为差异的词语运用 /149二 “本质”“存在”和“起源”的相关分析 /152三 一些非本质论的想法 /160第三节 儿童文学的“成人—儿童”交互主体性 /167一 交互主体性的意涵/167二 儿童文学的“成人—儿童”交互主体性模式举例 /169三 无法彻底建立的交互主体性 /181第四节 互文的儿童文学及其童年概念 /190一 从交互主体性到互文性 /190二 儿童文学与互文性理论 /192三 互文的儿童文学童年概念:以变动、重构与复数化作为观察面 /196第四章 述说童年的权利 /213第一节 童年符码的话语权 /214一 为儿童写作的“政治性” /214二 以幸福为名的制约/220三 在儿童文学中越界的童年话语 /223四 从启蒙中免于符号的暴力 /226第二节“愤少愤童”的产生:以韩寒、蒋方舟的低龄化写作为例 /228一 借写作自塑生命形象的少年儿童 /228二 “愤少”与“愤童”的文化心理 /233三 低龄化写作现象对儿童文学概念的冲击 /236第三节 儿童文学的陷落:从“语言游戏的童年”到“话语禁忌的童年”/238一 儿童文学的“语言游戏”/238二 “童年话语禁忌”的诞生 /242三 儿童文学的“语言乌托邦”/246四 走出儿童文学的坎陷 /251第五章 童年记忆与社会/集体记忆 /253第一节 童年记忆的铸造与社会记忆的形塑 /255一 “集体记忆”与“社会记忆”的概念 /255二 寓存历史意蕴于童年记忆的书写之中 /258三 选择性的记忆与失忆 /261第二节 童年集体记忆的认同与教化 /263一 “我们都是这样长大的” /263二 李潼与台湾童年集体记忆的塑造 /266第三节 “我族意识”中的“我族童年” /273一 “我们”“他们”与“我族意识” /273二 “儿童文学重塑民族性格”论 /276三 缘于地域文化关系而制作的“我族童年” /282四 “我族童年”的想象与深度隐喻 /287第六章 性别与儿童文学的童年想象 /294 第一节 在儿童文学里制作“男孩”与“女孩” /296一 “男孩话语”与“女孩话语” /296二 秦文君的“男生贾里”和“女生贾梅” /297三 阳刚阴柔及其操作/303第二节 重塑儿童文学中的性别关系 /311一 “性别平等”的想望 /311二 颠覆性别关系的刻板印象 /318三 交融存异的性别话语 /324第七章 结论:探索童年想象,反思儿童文学研究 /326参考文献 /342跋 高屋建瓴话“童年”——读张嘉骅的《儿童文学的童年想象》吴其南 /360致谢 /364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