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多年前的1822年,生活在清朝嘉道年间的苏州世家子弟顾禄,在山塘街寓所完成了十二卷《清嘉录》,以编月的方式,旁征博引,详细记述了以苏州为中心的江南地区的节令风俗,成为后世了解地方民俗*著名的著作之一。在顾禄完成《清嘉录》66年前的1756年,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完成了长达197章的巨著《各民族精神与风俗》(后世简称《风俗论》)。伏尔泰认为,中国在政治、法律、文化、伦理、道德、宗教各方面都优于西方。他甚至以中国的一切为蓝本来批判西方的制度。伏尔泰这样写道:“(中国的)这些礼节可以在整个民族树立克制和正直的品行,使民风既庄重又文雅。这些优秀品德也普及到老百姓。”“传教士往往看到农民按当地的习惯,彼此作揖,为给对方造成麻烦而请求原谅,他们互相帮助,心平气和地解决一切问题。”(《风俗论》*章)伏尔泰没有到过中国,他依据传教士在中国的见闻记录想象这个古老国度的风俗。这是西方启蒙运动中的一道思想风景。它至少表明,直到18世纪中叶,中国仍然是西方人仰视的礼仪之邦。而从顾禄《清嘉录》的记述看,至少到19世纪上叶鸦片战争爆发前.中国的传统风俗相当规整地被传承下来,尤其在苏州这样的“前现代化*城市”,积淀深厚的风土民俗无疑具有示范效应。风俗作为长期积淀形成的社会风尚、礼节和习惯,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建构的思维方式被文化学者称为“深层结构”,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力甚至超过任何制度设计。连一度称为“显学”的制度经济学派也认为,制度根植于人群的习惯或风俗,这类“非正式制度”(习俗)往往会深刻影响任何制度的执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