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辑北方昆曲
“北方昆曲”概念之生成与建构/ 2
昆曲史的建构及写作诸问题
—以《昆剧演出史稿》《昆剧发展史》中的“北方昆曲”为例/ 18
北京与昆曲/ 35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李淑君的人生与艺术/ 53
《千里送京娘》创演始末/ 68
“非遗”后的北京民间昆曲活动之一瞥/ 76
花开阑珊到汝
—《京都昆曲往事》后记/ 86
第二辑 青春版《牡丹亭》
青春版《牡丹亭》/ 94
昆曲与文人、商人、官人/ 98
“非遗”十年昆曲观念考察之一:青春版《牡丹亭》模式之生成与弥散/ 102
“非遗”十年的昆曲观念分析之二:“全球化”与“昆曲的深层生存”/ 114
昆曲如何进校园
—从“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说起/ 119
青春版《牡丹亭》如何走出国门
—以《青春版牡丹亭美西巡回演出2006》剪报册为例/ 124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牡丹情缘—白先勇的昆曲之旅》手记/ 146
第三辑 “非遗”与昆曲
“男旦”“女同”与“昆曲”:近年来的中国大陆戏曲文化生态剖析/ 162
昆曲、社会文化空间与社会主义文化实践
—对“非遗”以来的昆曲生存状况之分析/ 178
“非遗”变形记
—从“百年昆曲史”与“非遗十二年”两个空间来看昆曲之变迁/ 187
“非遗”“空城计”与“废墟”
—关于昆曲“非遗”十二年/ 204
昆曲作为一种“文人艺术”
—张紫东、补园与晚清民国苏州的昆曲世界/ 207
张看,看张
—谈张庚的“张继青批评”/ 213
民国文人与民国昆曲
—拟《民国昆曲随笔集》(一集)出版说明/ 222
弦歌应知有雅意/ 227
昆曲为何能“久衰而未绝”/ 231
第四辑 戏曲与文化
《春柳》杂志与民初之戏剧改良/ 236
“文化长城”or“借体还魂”
—“京剧进课堂”之争议/ 252
“百年”之后的越剧发展态势与未来想象/ 267
电视戏曲的困境与可能/ 280
“纪录片”,抑或“文艺片”
—由纪录片《京剧》之争议谈起/ 284
《京剧》为何代表不了“京剧”
—再议纪录片《京剧》/ 287
《国剧画报》:宫廷戏曲研究的起点/ 294
穆儒丐的戏曲撰述/ 300
古艳风流身
—梨园戏《董生与李氏》观后/ 304
附录
昆曲是明清中国的礼乐风景
—答《醒狮国学》记者问/ 308
昆曲与《牡丹亭》
—答《人民日报》记者问/ 312
后记/ 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