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导论
1.1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1.1.1研究背景
1.1.2问题的提出
1.1.3研究目的和创新点
1.2本研究的管理学理论基础
1.2.1人力资本理论
1.2.2组织行为学
1.2.3知识管理
1.3本书的研究框架结构
2研究的目标、内容与方法
2.1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2.1.1梳理研究现状,构建理论框架
2.1.2编制和确定研究量表,确定实证内容
2.1.3分析实证结果,理清三者关系
2.1.4根据实证结论,提出相应建议
2.2关于研究方法的思考与选择
2.2.1关于管理学研究方法的争论与选择
2.2.2本书对研究方法的选择
2.2.3本书对研究视角的选择
2.2.4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2.3实证样本的选择
2.3.1样本来源选择
2.3.2样本过程控制方面
2.3.3样本的数据收集和整理
3相关理论回顾与评析
3.1隐性知识理论
3.1.1隐性知识的来源
3.1.2隐性知识的概念、分类及其管理
3.1.3隐性知识的维度与计量
3.2绩效管理理论
3.2.1绩效的含义与分类
3.2.2绩效管理及其作用
3.3关系绩效及其相关理论
3.3.1关系绩效的提出
3.3.2关系绩效的定义及其产生动因
3.3.3关系绩效的维度
3.3.4关系绩效相关研究
3.4任务绩效及其相关理论
3.4.1任务绩效的来源和定义
3.4.2任务绩效的相关研究
3.5隐性知识、关系绩效和任务绩效的相关研究
3.5.1关系绩效和任务绩效的关系研究
3.5.2隐性知识和关系绩效的关系研究
3.5.3隐性知识和任务绩效的关系研究
3.6对以往研究的总体评价与本研究的构想
3.6.1对以往研究的总体评价
3.6.2本研究的构想及变量定义
4隐性知识、关系绩效和任务绩效三者关系研究的实证研究设计
4.1研究概念的厘定
4.2研究结构的提出
4.3理论模型的建构和假设汇总
4.4管理学实证研究的一般程序
4.5研究使用的研究工具
4.6样本采集和人口统计学特征
4.6.1样本来源选择
4.6.2过程控制方面
4.6.3数据回收筛选
4.7数据分析方法
5隐性知识的测量
5.1隐性知识测量的可行性
5.2测量工具概述
5.3个体隐性知识测量量表编制
5.3.1现有测量条件及隐性量表编制依据
5.3.2个体隐性知识量表编制的研究方法
5.3.3研究工具
5.3.4研究样本
5.3.5预试研究和项目分析
5.3.6正式研究和信度、效度分析
5.4隐性量表编制的基本结论
6实证分析结果
6.1人口学变量对隐性知识、关系绩效的影响
6.1.1不同性别被试的比较
6.1.2不同年龄被试的比较
6.1.3不同工作年限被试的比较
6.1.4不同月收入被试的比较
6.2信度分析
6.3效度分析
6.4结构方程模型拟合策略
6.5个体层面的模型分析
6.5.1个人隐性知识与团队隐性知识的分析
6.5.2个人隐陸知识、个人关系绩效和团队隐性知识的分析
6.6团队层面的模型分析
6.6.1团队隐性知识与任务绩效的分析
6.6.2团队隐性知识、团队关系绩效和任务绩效的分析
6.7对整体模型的进一步分析
6.7.1对个体层面模型和团队层面模型分析的小结
6.7.2多层统计分析模型的基本理论及分析思路
6.7.3对个人隐性知识、团队隐性知识和任务绩效运用多层统计分析
7研究结论及建议
7.1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7.1.1人口统计学变量与隐性知识、关系绩效
7.1.2个体层面的隐性知识和关系绩效的实证结果及讨论
7.1.3团队层面的隐性知识、关系绩效和任务绩效的实证结果及试论
7.1.4个人和团队视角的三者关系
7.2管理启示和建议
7.2.1建立健全符合企业实际的绩效管理和激励制度
7.2.2注重隐性知识的传播与共享
7.2.3塑造柔性管理的工作价值观
7.3本研究的局限性和研究展望
7.3.1研究的局限性
7.3.2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个人隐性知识量表(初试)
附录B隐性知识、关系绩效和任务绩效正式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