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法律法律法规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理论与实务(第三版 上下)

行政诉讼法理论与实务(第三版 上下)

行政诉讼法理论与实务(第三版 上下)

定 价:¥298.00

作 者: 江必新 梁凤云 著
出版社: 法律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法律 诉讼法/程序法 行政诉讼法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511896704 出版时间: 2016-12-01 包装: 平装-胶订
开本: 16开 页数: 1917 字数:  

内容简介

暂缺《行政诉讼法理论与实务(第三版 上下)》简介

作者简介

  江必新,1956年9月出生,湖北枝江人。西南政法学院法学学士、中国法制史硕士,北京大学宪法行政法博士。现任中央纪委常委,最高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二级大法官。兼任中国法学会副会长、中国行为法学会会长、中南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国家法官学院教授。1999年被评为"全国十大杰出中青年法学家"、2009年被评为"当代中国法学名家",2015年获中国行政法学"杰出贡献奖"、2016年获第二届"金平法学成就奖"。在《中国社会科学》《求是》《中国法学》《法学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丛书)《法治与经济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建议〉之法治研读》《十八大与法治国家建设丛书(8本)》《国家治理现代化: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重大问题研究》《行政诉讼问题研究》《行政诉讼法疑难问题探讨》《法文化的建构及法制教育工程》《国家赔偿法原理》《中国行政诉讼制度之发展》《WTO与行政法治》《WTO与司法审查》《中国法文化的渊源与流变》《行政法制的基本类型:行政与法的关系的发展史》等著作。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加快建设法治中国研究"等多项课题。研究范围涉及法理学、法文化学、宪法学、行政法学、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法制史、司法制度、证据学、审判学等领域。梁凤云,山西盂县人,1974年生,中国政法大学法学硕士、博士,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审判长,高级法官,中国行政法学研究会理事,中国行政法学研究会行政诉讼专业委员会常任委员,中国政法大学公法与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西南政法大学兼职教授,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客座教授。2001年毕业分配至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承办或参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关于审理政府信息公开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等多部司法解释、请示批复答复的起草和制定工作。全程参与行政诉讼法修改,为最高人民法院行政诉讼法建议稿和新行政诉讼法司法解释执笔人。个人专著有:《新行政诉讼法讲义》《行政诉讼判决研究》《行政公产研究》《行政诉讼判决之选择适用》《最高人民法院行政诉讼批复答复释解与应用》(法律适用卷/起诉受理卷/诉讼程序卷)《行政诉讼法逐条注释》等十余部。合著有:《行政诉讼法理论与实务》《国家赔偿法理论与实务》《国家赔偿法教程》《现行有效行政诉讼司法解释解读应用》、司法部律师资格考试指定教材《行政法学》等四十余部。在《中国法学》《法学研究》《比较法研究》《行政法论丛》《行政法学研究》《公法研究》《人民司法》《法律适用》《学习时报》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一百余篇。

图书目录

(上卷)总论编第一章行政诉讼和行政诉讼法 第一节行政诉讼 一、行政诉讼的定义 二、行政诉讼的特征 三、行政诉讼的基础 第二节行政诉讼法 一、行政诉讼法的必要性 二、行政诉讼法的概念 三、行政诉讼法与相邻法律部门的关系 四、行政诉讼法的目的与功能 第二章行政诉讼的基本原则 第一节行政诉讼基本原则概述 一、基本原则概述 二、行政诉讼基本原则的概念、特征 三、行政诉讼基本原则的功能 四、行政诉讼基本原则的分类 第二节行政诉讼的核心原则之一:合法性审查原则 合法性审查原则的内容及其评价 第三节行政诉讼的核心原则之二:保障诉讼权利原则 一、人民法院独立审判权原则 二、起诉权保障原则 三、禁止干预阻碍受理原则 四、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原则 五、法律平等原则 六、直接言词原则 七、辩论原则 八、原告可以处分权利原则 第三章行政诉讼的目标模式及其实现 第一节行政诉讼目标模式概述 一、实体权利保护说 二、维护公法秩序说 三、纠纷解决说 四、程序保障说 第二节决定行政诉讼目标模式的基本要素 一、国家权力的结构形态 二、各种国家权力的具体运用状况 三、对行政行为的法律监督机制的总体设计与现状 第三节中国行政诉讼目标模式的选择及其实现 一、中国行政诉讼目标模式的选择 二、行政诉讼目标模式的实现 第四章行政诉讼法律关系 第一节行政诉讼法律关系概述 一、诉讼法律关系理论的渊源与流变 二、行政诉讼法律关系 第二节行政诉讼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一、行政诉讼法律关系的主体 二、行政诉讼法律关系的内容 三、行政诉讼法律关系的客体 第三节行政诉讼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与消灭 一、行政诉讼法律关系的产生 二、行政诉讼法律关系的变更 三、行政诉讼法律关系的消灭 第四节行政诉讼法律关系的特点及其运用 一、行政诉讼法律关系的特点 二、行政诉讼法律关系的运用 第五章中国行政诉讼制度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旧中国行政诉讼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一、清末行政诉讼制度的产生和发展(1906~1911年) 二、南京临时政府时期的行政诉讼制度(1912年) 三、北洋军阀时期的行政诉讼制度(1914~1927年) 四、国民党政府时期的行政诉讼制度(1927~1949年) 第二节新中国行政诉讼制度的发展 一、行政诉讼制度初创时期(1949~1982年) 二、行政诉讼制度建立时期(1982~1989年) 三、行政诉讼制度的逐步完善时期(1989年至今) 受案范围编第六章受案范围概述 第一节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概念和法律意义 一、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概念 二、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历史发展 三、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法律意义 第二节决定行政诉讼受案范围若干变量 一、行政行为的种类 二、行政行为的性质 三、行政行为与相对人利益的关系 四、行政相对人的范围 第三节确定行政诉讼范围的若干因素 一、制约行政诉讼范围的因素 二、确定我国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基本依据 第四节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表述方式 一、列举式 二、概括式 三、概括式和列举式相结合 第五节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理论边界 一、受案范围与行政行为的范围 二、受案范围与相对人受影响的权益性质 第七章行政诉讼法规定的受案范围 第一节行政处罚 一、行政处罚概述 二、行政处罚的分类 三、关于几种特殊行为的性质 第二节行政强制 一、行政强制概述 二、行政强制的分类 三、关于行政强制的若干争论的问题 第三节行政许可 一、行政许可的涵义 二、行政许可的性质 三、行政诉讼法规定的行政许可案件 四、其他行政许可案件的种类 第四节确认自然资源所有权使用权决定 一、确认自然资源所有权使用权决定概述 二、司法实践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五节征收征用补偿决定 一、征收、征用的概念 二、征收、征用及其补偿决定的若干领域 三、司法实践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六节不履行法定职责的行为 一、申请履行法定职责案件的条件 二、关于履行法定职责案件的几点争论 三、实质意义上的行政作为义务 第七节侵犯经营自主权的行政行为 一、全民所有制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二、集体所有制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三、私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四、三资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五、个体工商户的经营自主权 六、农村承包经营户的经营自主权 七、司法实践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八节行政机关滥用权力排除限制竞争 一、滥用职权概念和适用的虚化 二、“滥用权力”概念的客观化表现 三、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行为的具体表现形式 四、关于滥用行政权力“抽象”行政行为的可诉性问题 第九节违法要求履行义务 一、对于“行政机关违法要求履行义务”的理解 二、行政相对人在行政法上的义务 第十节行政给付 一、抚恤金 二、社会保险待遇 三、最低生活保障待遇 第十一节行政协议 一、行政协议(行政合同)的可诉性 二、司法解释对行政协议的进一步明确 第十二节其他行政案件 一、其他侵犯人身权、财产权的行政行为 二、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行政案件 第十三节关于几类特殊的可诉行政行为 一、关于行政裁决行为的可诉性 二、关于准行政决定的可诉性 三、行政允诺行为的可诉性 四、拍卖行为的可诉性 五、行政复议机关不予受理决定的可诉性 六、火灾原因认定和火灾事故认定的可诉性 第八章不可诉的行为 第一节国家行为 一、国家行为的概念 二、国家行为的特征 三、国家行为不可诉的基本缘由 四、国家行为的内容 第二节规章以下规范性文件 一、关于规范性文件的概念和特征 二、将规范性文件排除受案范围之外的缘由 三、部分规范性文件纳入受案范围的必要性探讨 四、行政规范性文件的位阶性及其法律定位 五、将部分规范性文件纳入到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可行性探讨 第三节内部行为 一、内部行为的概念 二、内部行为排除受案范围之外的原因 三、部分内部行为纳入受案范围的可行性探讨 第四节终局裁决行为 一、终局裁决行为概念及其法律特征 二、确定行政机关的行政终局裁决权的基本标准 三、目前关于行政终局裁决的制度及其评述 第五节其他不可诉的行为 一、刑事司法行为 二、调解行为和仲裁行为 三、行政指导行为 四、重复处理行为 五、不产生实际影响的行为 六、行政机关基于司法文书作出的行政行为 诉讼主体编第九章审判机关 第一节行政审判体制 一、行政审判体制的基本类型 二、中国现行行政审判体制 三、目前行政审判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改革探索 四、行政审判体制改革的折中方案——跨行政区划法院 第二节管辖 一、行政诉讼管辖概述 二、级别管辖 三、地域管辖 四、避免管辖冲突规则 五、管辖争议及异议的处理 第十章行政诉讼原告 第一节行政诉讼原告概述 一、行政诉讼原告的概念及其基本要素 二、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比较研究和基本框架 第二节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基本理论 一、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含义 二、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构成要件和本质特征 三、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转移 第三节具体诉讼类型下的原告资格的认定 一、形成诉讼中原告资格的认定 二、课以义务诉讼中原告资格的认定 三、给付诉讼中原告资格的认定 四、确认诉讼中原告资格的认定 第四节确定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若干具体情形 一、关于相邻权人的原告资格 二、公平竞争权人的原告资格 三、受害人的原告资格 四、关于行政行为非直接针对的对象是否具有原告资格的问题 五、行政复议程序中的第三人可以作为原告提起行政诉讼 六、有权起诉婚姻登记行为的婚姻关系当事人死亡的,其近亲属具有原告资格 七、关于诉讼代表人的问题 八、关于社会团体能否作为原告起诉的问题 九、关于企业的法定代表人因故不能提起行政诉讼,其他的个人或者组织能否提起行政诉讼的问题 十、关于联合企业的组成部分有无原告资格的问题 十一、关于股份公司不提起诉讼,股东能否提起行政诉讼的问题 十二、关于企业的原法定代表人对行政机关的撤换法定代表人的决定不服,是否可以提起行政诉讼的问题 十三、关于国有企业被行政机关注销、撤销、合并、强令兼并、出售、分离或者改变企业隶属关系之后,能否起诉以及谁来提起行政诉讼的问题 十四、农村土地承包人等土地使用权人有无诉权的问题 第五节原告资格的若干疑难问题 一、关于行政机关能否具有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问题 二、关于在行政诉讼中检察机关能否具有原告资格的问题 三、关于创设民众诉讼制度的问题 第十一章行政诉讼被告 第一节行政诉讼被告确认规则 一、作出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被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是被告 二、经过复议的行政诉讼被告的确定 三、共同被告 四、行政委托的情形下的被告 五、行政诉讼被告资格的承继 六、关于追加和变更被告 第二节域外关于行政诉讼被告的确认规则 一、德国的被告确认规则 二、美国的被告确认规则 三、法国的被告确认规则 四、日本的被告确认规则 第三节行政诉讼被告规则中存在的若干重大理论和实务问题 一、关于行政诉讼被告的称谓 二、行政诉讼被告的确认标准 三、临时机构作为被告是否应当以能否独立承担法律责任为标准 四、军事机关是否可以作为行政诉讼被告 五、关于公路路政管理机构是否具备行政诉讼被告资格的问题 六、关于代征、代缴人能否成为行政诉讼的适格被告的问题 七、关于村委会作为行政诉讼被告的问题 八、关于地方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是否可以作为被告的问题 第十二章行政诉讼第三人 第一节第三人基本理论 一、行政诉讼第三人概念和法律地位 二、行政诉讼第三人制度的意义 三、“同被诉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的涵义 第二节行政诉讼第三人种类及其表现形式 一、行政诉讼第三人的种类 二、行政诉讼第三人参加诉讼的时间 第三节行政诉讼第三人确认规则 一、限定第三人范围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二、关于行政主体成为行政诉讼第三人的可能性 第十三章诉讼代理人 第一节诉讼代理人概述 一、诉讼代理人的概念 二、诉讼代理人的法律特征 第二节法定代理人 一、法定代理人的概念 二、法定代理人的范围 三、法定代理人代理权限和诉讼地位 四、法定代理权限的消灭 第三节委托代理人 一、委托代理人的概念 二、委托代理人的范围 三、委托代理人的代理权限和诉讼地位 诉讼证据编第十四章行政诉讼证据概述 第一节行政诉讼证据的概念 一、证据的概念 二、行政诉讼证据的概念 三、可定案证据的标准 四、行政诉讼证据制度的特征 第二节行政诉讼证据的种类 一、学理意义上的分类 二、实定法意义上的分类 第十五章举证责任 第一节举证责任概述 一、举证责任的概念和涵义 二、举证责任的历史发展 三、行政诉讼举证责任的法律性质 第二节举证责任的范围 一、关于提供规范性文件是否属于举证责任范围的问题 二、关于行政不作为是否属于举证责任范围的问题 第三节举证责任的分配 一、关于举证责任的理论和实践 二、确定行政诉讼举证责任需要考虑的因素 三、行政诉讼被告的举证责任 四、行政诉讼原告的举证责任 五、行政诉讼第三人的举证责任 第四节证明标准 一、行政诉讼证明标准要考虑的若干因素 二、行政诉讼证明标准的类型 第五节举证时限和补充证据 一、举证时限 二、当事人补充证据 第十六章证据的提供、调取和保全 第一节提供证据的要求 一、对证据形式的要求 二、对某些特殊证据的特殊要求 三、提交证据的要求和证据的交接要求 四、证据交换 第二节证据的调取和保全 一、人民法院调取证据 二、证据保全 三、关于鉴定和勘验的若干程序 第十七章质证 第一节质证概述 一、质证的基本原则 二、质证、出示证据的顺序 三、质证的法律效果 第二节质证范围 一、质证为原则 二、不质证为例外 第三节质证规则 一、交叉询问规则 二、证人出庭作证规则 三、鉴定人出庭接受询问和专家辅助人出庭说明 第十八章认证 第一节认证概述 一、法定证据 二、自由心证 三、客观心证 四、客观心证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认证规则 一、关联性规则 二、合法性规则 三、真实性规则 四、案卷主义规则 五、定案依据排除规则 六、最佳证据规则 七、自认规则 八、司法认知和推定 九、补强证据规则 (下卷)诉讼程序编第十九章起诉和受理 第一节诉 一、概述 二、诉的构成理论以及辩证 三、诉讼类型 四、诉的变更、诉的合并与诉的分离 五、行政诉讼与民事诉讼、刑事诉讼的交叉 第二节起诉 一、起诉的概念和起诉要件 二、起诉条件与行政复议 三、起诉条件与起诉期限 四、起诉的效力 第三节立案登记 一、起诉方式 二、立案登记 三、当事人的投诉权 四、裁定说明理由 五、飞跃起诉 六、裁定不予立案 七、裁定驳回起诉 第二十章第一审程序 第一节第一审程序概述 一、第一审普通程序的特点 二、行政诉讼的审理对象 三、行政诉讼审理范围的模式选择 第二节审前准备程序 一、开庭审理前的准备工作 二、审前准备程序的若干问题 第三节开庭审理程序 一、开庭审理的概念和特征 二、开庭审理的方式 三、开庭审理的程序 四、关于开庭审理中的几个问题 第四节简易程序 一、简易程序的必要性 二、简易程序的可行性 三、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 四、简易程序的审理方式 五、简易程序的转换程序 六、简易程序的其他程序 第五节审理中的各项制度 一、行政诉讼原则上不适用调解 二、撤诉 三、缺席判决 四、诉讼保全 五、先予执行(先行给付) 六、诉讼不停止执行 七、延期审理、诉讼中止和诉讼终结 八、案件移送和对藐视法庭的惩罚措施 九、对规范性文件的一并审查 第二十一章第二审程序 第一节第二审程序概述 一、第二审程序的概念 二、第二审程序的意义 第二节上诉和上诉的受理 一、上诉 二、上诉的受理 第三节上诉的审理 一、第二审程序的审查范围 二、第二审程序的审理程序 三、附带上诉和不利益变更禁止 四、第二审程序的裁判 第二十二章审判监督程序 第一节审判监督程序概述 一、审判监督程序的概念和特点 二、审判监督程序的历史沿革 第二节审判监督程序的提起 一、提起审判监督程序的条件 二、再审程序的启动 第三节再审案件的审理 一、审理范围 二、审理程序 三、裁判程序 第二十三章对妨害行政诉讼的强制措施 第一节概述 一、强制措施的概念和特点 二、强制措施的意义 第二节种类和构成 一、妨害行政诉讼行为的概念和种类 二、妨害行政诉讼行为的构成 第三节强制措施的种类和适用 一、训诫 二、责令具结悔过 三、罚款 四、拘留 第二十四章期间、送达和费用 第一节期间 一、期间的概念和意义 二、期间的分类和计算 三、期日 第二节送达 一、送达的概念和意义 二、送达的方式 第三节费用 一、行政诉讼费用的概念和意义 二、行政诉讼费用种类和标准 三、行政诉讼费用的预交、负担和缓减免 法律适用编第二十五章法律适用基础理论 第一节法律适用概述 一、法律适用的概念 二、行政诉讼中的法律适用 第二节行政诉讼的法源 一、宪法 二、法律 三、行政法规 四、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五、规章 六、国际条约、协定 七、司法解释 第二十六章“依据法律、法规”的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法律作为依据 一、法律作为依据的基本理由 二、法律的依据地位 三、法律适用的方式 第二节行政法规作为依据 一、行政法规的立法权力来源 二、行政法规作为适用依据的理由 三、行政法规的效力及其适用规则 第三节地方性法规作为依据 一、地方性法规作为适用依据的理由 二、地方性法规的适用规则 第二十七章“参照规章”的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参照规章概述 一、参照规章的历史演化进程 二、“参照”规章的具体涵义 第二节参照规章的法律规则 一、合法有效的规章应当具备的条件 二、确认规章合法、有效性的几个问题 第二十八章规范性文件的法律地位和效力 第一节规范性文件概述 一、规范性文件的法律地位 二、对规范性文件进行合法性审查的方式 三、对其他规范性文件进行合法性审查后的处理 第二节行政解释和行政规则 一、行政解释 二、行政规则 第二十九章法律规范冲突的选择适用 第一节下位法与上位法相抵触情形下的选择适用 一、对于“抵触”的判断 二、“抵触”的主要情形 第二节特别规定与一般规定的选择适用 一、特别规定与一般规定 二、特别规定与一般规定不一致时的适用规则 第三节新旧法律规范的选择适用 一、新旧法律规范选择适用的几种方式 二、附带问题:法律规范的溯及力问题 第四节地方性法规与部门规章、规章之间冲突的选择适用 一、地方性法规与部门规章冲突的选择适用 二、规章冲突若干情形下的选择适用 第三十章行政诉讼中的法律解释方法 第一节法律解释概述 一、行政诉讼中法律解释方法概述 二、法律解释方法的分类 第二节文义解释 一、专业术语的优先性 二、同一术语的解释 三、通常语义的解释 第三节体系解释 一、体系解释概述 二、同一法律规范内部的体系解释 三、不同位阶的法律规范外部的体系解释 第四节历史解释、目的解释和例示解释 一、历史解释 二、目的解释 三、例示解释 行政裁判编第三十一章行政诉讼判决概述 第一节判决的意义和分类 一、判决的意义 二、判决的分类 第二节行政诉讼判决的效力 一、拘束力 二、确定力 三、形成力 四、执行力 第三十二章形成类判决 第一节撤销判决和重作判决 一、撤销判决在我国行政诉讼体系中的地位及其评价 二、适用撤销判决的必备条件 第二节变更判决 一、变更判决的适用范围 二、禁止不利变更 三、适用变更判决的必备条件 第三节舍弃、认诺判决 一、行政诉讼中舍弃、认诺判决之评价及其实施 二、适用舍弃、认诺判决的必备条件 第三十三章给付类判决 第一节一般给付判决 一、适用一般给付判决的条件 二、一般给付判决的确立 第二节课予义务判决 一、课予义务判决之前提——诉之合法性 二、适用课予义务判决的条件 三、行政诉讼法关于课予义务判决的规定 四、司法解释关于课予义务判决的规定 第三节禁令判决 一、禁令判决之评价及其实施 二、增设禁令判决对完善我国行政诉讼法的重要意义 第三十四章确认类判决 第一节确认判决概述 一、确认诉讼的基本含义和特征 二、行政诉讼法修改前司法解释确立的确认判决 三、适用确认判决的必备条件 四、确认判决的各种类型 第二节驳回原告诉讼请求判决 一、驳回原告诉讼请求判决的确立 二、适用驳回原告诉讼请求判决的必备条件 第三节情况判决 一、我国行政诉讼制度中的情况判决及其评价 二、适用情况判决的必备条件 第四节行政协议判决 一、行政协议诉讼案件的审理 二、行政协议判决 第三十五章裁定 第一节裁定概述 一、裁定的概念 二、裁定的特征 第二节裁定的种类及适用条件 一、口头裁定和书面裁定 二、各类裁定的适用条件 第三节行政裁定的形式和效力 一、行政裁定的形式 二、行政裁定的效力 第三十六章决定 第一节概述 一、决定的概念 二、决定的特点 第二节决定的种类及适用范围 一、有关回避事项的决定 二、对妨害行政诉讼的行为采取强制措施的决定 三、有关诉讼期限事项的决定 四、审判委员会对已生效的行政案件裁判认为应当再审的决定 五、审判委员会对重大、疑难行政案件的处理决定 六、有关执行程序事项的决定 第三节决定的形式和效力 一、决定的形式 二、决定书的内容 三、决定的效力 执行活动编第三十七章行政诉讼执行概述 第一节执行概述 一、执行的概念 二、执行的意义 第二节执行主体 一、执行机关 二、执行当事人 三、协助执行人 第三节执行名义 一、执行名义的概念 二、执行名义的种类 三、执行名义的效力 第四节执行措施 一、对不履行人民法院生效裁判的强制执行措施 二、非诉行政执行中的强制执行措施 第五节执行开始、中止、暂缓和终结 一、执行开始 二、执行中止 三、执行暂缓 四、执行终结 五、关于执行和解 第三十八章行政诉讼生效裁判的执行 第一节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拒绝履行判决、裁定的执行 一、行政诉讼生效裁判的执行机关 二、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生效判决 三、行政机关依法强制执行生效判决 第二节对行政机关拒绝履行判决、裁定的执行 一、执行程序的发起 二、对于行政机关拒绝履行生效裁判的审查 三、人民法院对行政机关拒绝履行裁判的执行措施 第三十九章非诉行政执行 第一节非诉行政执行概述 一、“在法定期限内不提起诉讼又不履行”的涵义 二、行政机关对非诉行政行为的执行 三、人民法院对非诉行政执行的管辖和法律性质 第二节行政非诉执行程序 一、非诉行政执行的申请 二、非诉行政执行的合法性审查 三、非诉行政执行的执行 四、对于非诉行政执行行为的司法救济 五、非诉行政执行制度的完善 主题词索引 法律法规索引 司法解释索引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