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及其意义(1)
二、研究现状(3)
(一)国内学者研究路径的总体概括(3)
(二)国内研究涉及的主要方面及代表观点(5)
(三)国外学者的研究状况( 14)
(四)小结( 18)
三、本书的主要内容及其结构( 19)
(一)主要内容(19)
(二)结构( 20)
四、对一些术语的说明( 21)
第一章 马克思意识形态性质理论的历史凸显和时代回应(23)
一、意识形态与科学:水火不容的两端?( 23)
(一)意识形态与科学的兼容性论争( 24)
(二)意识形态与科学统一的道路探寻( 27)
二、意识形态与列宁:负重前行的背叛者?( 29)
(一)无尽的遗憾:《德意志意识形态》缺位说(31)
(二)文本的误读:《(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引导说( 33)
(三)不得已的选择:现实实践驱使说( 34)
三、意识形态与思想政治工作:极权统治下的思想奴役?(36)
(一)自发性与自觉性的碰撞( 37)
(二)一元与多样的较量( 39)
四、意识形态与马克思主义:非此即彼的选择? (42)
(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化后引发的忧虑(43)
(二)马克思主义“非意识形态化”的冲动(45)
小结( 47)
第二章 路径依赖下的用语惯性:哲学语境中的
德意志意识形态( 49)
一、意识形态的出场及其命运流变( 49)
二、论战概念:青年黑格尔派的思想体系( 53)
(一)宗教批判的虚妄( 55)
(二)思想的“激进”与政治的保守( 58)
小结( 62)
第三章 阶级斗争的重要战场:政治学语境中的
思想领导权争夺( 65)
一、一般概念:统治阶级的思想体系( 65)
(一)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的作用( 66)
(二)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何以居于主导地位?(69)
(三)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的发展特点( 74)
二、潜在概念:革命阶级的思想体系( 75)
(一)革命意识形态的内涵( 76)
(二)革命意识形态所采取的形式( 78)
(二)革命意识形态的发展趋势( 81)
小结( 84)
第四章 地形学的隐喻:社会结构语境中的位置判断(85)
一、《(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对意识形态的
进一步阐释( 85)
二、《(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并不说明
意识形态永恒( 89)
三、几种对《(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意识形态的
否定理解及其剖析( 91)
(一)《(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的意识形态
指错误的意识?( 91)
(二)《(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的意识形态
是社会发展的阻力?( 95)
(三)《(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的意识形态
专属于资产阶级?( 97)
小结(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