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一鹏,南怀瑾先生的第三子,是子女中跟随父亲时间最长的一位,祖籍浙江温州。他自幼坐拥书城,饱读史书,学贯中西,深得南师精髓,近年在国内开展“家教、身教和言教”、“家道家风与传统文化”、“国学与商道”、“心性管理”等系列主题讲座。【目录】目录•上篇(一九一八至一九八○)第一章 天纵清净本来身(一九一八至一九三五)004 一、河洛香火八百年011 二、起复新旧裂变时016 三、童蒙养正有家风029 四、总角情谊无尽期034 五、家变异数祸兮福039 六、师事诗馋朱复翁044 七、习武弃医初立志049 八、青灯一盏暖书香054 九、许折东南第一枝059 十、龙虎磨盘梦亦真第二章 更向云山寻旧路(一九三五至一九四九)066 一、不负如来不负心075 二、城隍山顶话剑气080 三、真心无惧人行假083 四、蜀道初登一饭难091 五、鹄鸣川蜀访剑仙096 六、也将身赴细柳营100 七、焕师解疑方识我109 八、灵岩七日座为首114 九、维摩精舍立道场122 十、峨眉古刹封关顶129 十一、参学虚云老和尚138 十二、远走康藏学善财142 十三、收拾河山亦要人146 十四、施援种子护佛法149 十五、常话巴山夜雨时 第三章 端坐蒲团传薪火(一九四九至一九八○)156 一、将续大任身空乏182 二、扶桑野狐引龙吟194 三、华岗峰顶执明灯210 四、复兴文化立中流218 五、上国衣冠访东瀛223 六、东西精华唯一统238 七、协会精研唯识学242 八、莲云禅七授准提256 九、知命先学千金方262 十、施教因材愤悱时281 十一、别出心裁讲《论语》305 十二、闭关小隐观自在311 十三、宝岛福地耕耘勤324 十四、语说大人主还客329 十五、群贤毕集十方林343 十六、师门有亲言有信下篇(一九八一至二○一二)第四章 西出阳关啸东风(一九八一至一九八八)355 一、铁肩担道正知见363 二、纵横百家通三教370 三、席前百辈数英雄376 四、剧怜高处惊风雨381 五、文化出台有因缘388 六、远在异乡有比邻397 七、香板提振乱禅风403 八、危邦不入乱邦出406 九、兰溪花草自芬芳414 十、弘文更建东西院424 十一、傍依山溪说古意439 十二、心怀故土身是客448 十三、缘起缘灭不离他 第五章 香江甘霖润神州(一九八八至二○○四)460 一、金温有梦唤五丁499 二、为求妥帖心常苦519 三、为所当为岂有功526 四、两岸圆缺香江潮548 五、南禅七日众生缘556 六、故居不立及老幼560 七、吟咏传唱续国魂 第六章 传灯祭酒觉有情(二○○四至二○一二)576 一、月在波心说太湖594 二、桃李不言自成蹊610 三、天南海北故人来628 四、行居坐卧禅无住644 五、一无所长无所是660 六、维摩宣唱梁皇忏 676 附录一 南怀瑾先生大事年表686 附录二 南怀瑾先生著作、述著和选集目录690 后记目录•上篇(一九一八至一九八○)第一章 天纵清净本来身(一九一八至一九三五)一九一八年,正在新文化运动的健将们急切地想要打倒“孔家店”,清算那“吃人”的礼教传统,为再造一个“新文化”中国而革故鼎新的历史关头,在浙江省乐清县翁垟镇地团叶,初春时节的农历二月初六,小镇上的人们像往常一样,又开始了为生存而奔波的一天。也正是在此时,南家一处宁静的院落里,一个男婴满系全家的欢喜,呱呱坠地,开始了他一生的尘世因缘。他,就是我的父亲,也就是后来为世人所熟知的,以传播传统文化为己任,以再开三教生面为毕生志事的修行者——人人尊崇的南老师,我的父亲怀瑾先生。004 一、河洛香火八百年即便是那些并没有所谓大富大贵的光鲜的历史人物,他们始终也以耕读立本为源,以德行立身行事,为后人点了一盏灯火,照亮了行远自迩的通途。011 二、起复新旧裂变时无论外面如何思潮激荡,他所处的相对封闭的乡土社会仍然是一个遵从传统习俗的社会。016 三、童蒙养正有家风他的爱不是娇生惯养,不是现今社会流行的毫无原则的溺爱,而是洒扫应对、事无巨细地严加管教。029 四、总角情谊无尽期在他的心里,久别未重逢的林梦凡始终占据着特殊的地位,有着不一样的分量。034 五、家变异数祸兮福一个人在“福报”很好的情况下,不要把“福报”一下子都用完了。修得了“福报”,也是要慢慢用、省着用的。039 六、师事诗馋朱复翁他重视举一反三,反对死板灌输,喜欢采用赏识激励的引导方法。044 七、习武弃医初立志要多交天下朋友,多交有知识、有学问、有道德的朋友;有钱了,要多买书,多读书。049 八、青灯一盏暖书香生命的自性里头具备一切智慧,正如六祖开悟了以后说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真正开悟了,自性里头便具备了一切。054 九、许折东南第一枝他面前是未知的远方,而未知总是吸引人的。059 十、龙虎磨盘梦亦真童年的梦,预示了后来人生的一些轨迹和经历,这似乎是不可思议的事情。第二章 更向云山寻旧路(一九三五至一九四九)时间到了一九三五年。这年年初,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军民步步紧逼,蓄意挑起了“察东事件”,要挟国民政府达成《大滩口约》;五月,影片《风云儿女》风靡一时,救亡抗日的民族类情绪持续发酵;六月,长江发生大水灾,十几万人不幸罹难,哀鸿遍野……全中国似乎都笼罩在这样不安的气氛中。“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身处这样波谲云诡、民族危亡的时代环境中,父亲的个人命运自然无法置身事外。066 一、不负如来不负心他总有一股强烈的求知欲,锲而不舍地读书、习武、求道,从来不允许自己闲下来。075 二、城隍山顶话剑气只是当时已立志学文兼学武,俾能经世济时,而长年累月这样练剑,必然诸事分心,心不专一反而一事无成。080 三、真心无惧人行假宁愿相信好人是大多数,有些人做坏事也是迫不得已,从佛理上讲,也是一种因果。083 四、蜀道初登一饭难要知道人生的艰难,春风得意之时,也要保有忧患意识。091 五、鹄鸣川蜀访剑仙无论在什么时代,总存在着高明的骗术。若不是在心理上故弄玄虚,就是在道具上虚张声势。096 六、也将身赴细柳营父亲是一个正直不屈的人,不会为了升官发财而向他人卑躬屈膝,巴结讨好。100 七、焕师解疑方识我太老师袁焕仙这么坦率、这么严肃地指出父亲性格上的弱点,在父亲的一生中,恐怕是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109 八、灵岩七日座为首这些在灵岩寺所经历的人和事,对于父亲来说无疑是十分重要的。114 九、维摩精舍立道场袁太老师在维摩精舍的讲课,内容非常丰富,涉及儒释道三家学问,父亲和其他学生一起,认真记录下来。122 十、峨眉古刹封关顶父亲第一次进到这个庙里,感觉自己好像来过这个地方。细想起来,原来是他童年时代“三个梦”当中的第二个梦,在这里得到了应验。129 十一、参学虚云老和尚普度众生的路本就千条万缕,所同者无非是一颗无执无我的法忍初心,虚云如是,父亲亦如是。138 十二、远走康藏学善财在父亲心中,就算有再好的待遇,也不是长久居住之地,他曾说:“梁园虽好,决非久住之乡。”142 十三、收拾河山亦要人他既没有走上仕途,也没有遁入空门,既非入世,又非出世。146 十四、施援种子护佛法搭救巨赞法师,虽然求了不少人,欠了不少人情,但是为了朋友情谊,为了弘扬正道,父亲愿意舍弃骄傲和尊严。149 十五、常话巴山夜雨时一个人对一个地方有感情,倒不见得一定是山川风物,主要还是对这个地方所遭遇的人、所经历的事有感情。第三章 端坐蒲团传薪火(一九四九至一九八○)随着在战场上的节节败退,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已是日薄西山。彼时,见势不妙的“党国”要员、商业人士,以及对时局迷茫的知识分子,纷纷溜之大吉,携妻儿老小,坐飞机、轮船,迁往台湾或是香港;当兵的或机关的下级人员,大部分只身随着部队或机关一起过去;还有一些人,因为全家一起走太不容易,要卖家产凑路费,但兵荒马乱,谈何容易,只好一个人先行,等安排好之后,再接全家老小。那些动作快的人,早早地就把全家搬到台湾安顿下来;而动作稍慢一点儿的,就只得与家人天各一方,望海兴叹了。156 一、将续大任身空乏“其实我是无党无派,就是爱国。什么有利于国家,我就做什么。国家强大了,我们做国民的才会有尊严。”182 二、扶桑野狐引龙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亡国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自己的根本文化都亡掉了。”194 三、华岗峰顶执明灯一九六三年,父亲得到了来台湾后的第一份正式工作——担任台湾“中国文化大学”的教授。210 四、复兴文化立中流台湾的经济逐渐复苏后,文化开始受到重视,文化建设也提上日程。218 五、上国衣冠访东瀛他对日本的侵华历史有刻骨铭心的体验,对日本素无好感。然而,父亲的眼光依旧冷静客观。对于战后日本经济的腾飞,父亲认为“值得钦佩和欣赏”。223 六、东西精华唯一统“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历史,如今却像个乞丐一样,向西方讨文化的饭吃。”238 七、协会精研唯识学由于父亲对唯识学也没有足够透彻的把握,因此父亲每次和学生讲时,都从不说讲解,而只说研究。242 八、莲云禅七授准提父亲素来“与天下人同亲”,虽是过年期间,他也并不陪伴家人,而是按照约定,在东西精华协会举行禅七。256 九、知命先学千金方父亲常说,学佛是智慧的解脱,更要懂医药之理,就是“医方明”。262 十、施教因材愤悱时父亲不仅深谙医理,为了医治百患甚至以身试药,而且深谙教学之道,因材施教。281 十一、别出心裁讲《论语》父亲从来没想做圣人,也从来没想做名师,只是把他所知道的告诉大家,跟大家分享而已。305 十二、闭关小隐观自在父亲的这次闭关,是他一生中的第二次。311 十三、宝岛福地耕耘勤在当时风云变幻的社会中,父亲不仅自己修禅,而且致力于向民众讲禅。324 十四、语说大人主还客他拒绝被政治左右,面对政治,他总是尽力回避,努力避免与其沾上关系。329 十五、群贤毕集十方林如果能仁书院的院长一职能由父亲出面担任,那么立案的事就会容易很多。343 十六、师门有亲言有信父亲常存民胞物与的情怀,素以天下父母为自己父母,以天下儿女为自己儿女。下篇(一九八一至二○一二)第四章 西出阳关啸东风(一九八一至一九八八)在此之后,父亲又相继到台湾的“中国文化大学”、辅仁大学等高校担任国学教授,并经常受人邀请到各地讲学,影响力也随着学生数量的增加而水涨船高。父亲讲学范围很广,除儒、道、释三家学说,还曾为工程师学会讲过中国建筑之特色及庭园艺术等,也曾向一些青年企业家讲授中国的企业管理之道。尽管父亲常常自谦为“个人一得之见,不入学术预流”,然而,其对经典的解读自成一家,毫无矫揉造作的陈腐学究气,故而每次讲座,台下都是人山人海。其中以《论语》讲得最久,而在父亲的众多著作中,《论语别裁》也最为畅销……355 一、铁肩担道正知见社会对宗教文化多有误解,他不能不起而树立正确知见。363 二、纵横百家通三教父亲所讲,并不局限于中国历史上的诸子百家之言,更是涵盖了世界各家的理论,尤其是文、史、哲诸学科的不同学说。370 三、席前百辈数英雄父亲的学说,不仅广受老百姓欢迎,也深得当时台湾一些高官政要的垂青。当时去听他课的,好多都称得上是“王公贵族”。376 四、剧怜高处惊风雨为免父亲由“大师”变“学阀”,“学阀”变“党祸”,蒋经国也有意借由“十信”事件来瓦解“南门”势力。381 五、文化出台有因缘我想,父亲与美国,冥冥之中自有因缘。388 六、远在异乡有比邻父亲此番答应赴美,不仅是因为美国文化基金会访问团的邀请,更为重要的原因是,在赴美之前,父亲在欧美就已经声名远播,朋棣遍四海了。 397 七、香板提振乱禅风为了维护禅门清修的规矩,父亲告诫修禅之人,要有一技之长,戒除供养习惯。403 八、危邦不入乱邦出在父亲的眼里,这次离乡,也许并没有“乘风归去”的潇洒,有的恐怕只是不得已而为之的“避迹”之举。406 九、兰溪花草自芬芳“南怀瑾再讲一句话,不是打保票,是根据历史的经验啊!”414 十、弘文更建东西院大家才知道,原来这两位,一个是天主教的修女,一个是基督徒,并非佛教信众。424 十一、傍依山溪说古意父亲讲的佛法博大精深,对生命哲学的讲解也细致入微,给人启发。439 十二、心怀故土身是客父亲旅居美国,也与其他人一样,思乡情重。448 十三、缘起缘灭不离他中国古代的学说大多是重视实践而略轻于总结的,这也是中国传统思维与西方思维意识的不同之处。第五章 香江甘霖润神州(一九八八至二○○四)一九八八年春,已逾古稀之年的父亲结束了漂泊海外的三年旅美生涯,到香港定居,自此之后,一住就是十五年。此时的大陆,已经改革开放十年,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各个方面正在酝酿或发生着亘古未有的巨变。身在香港的父亲,又开始了他新的讲学修道生活。由于改革开放的浪潮逐渐成形,父亲与此同时也时刻关注着故土家邦的发展,牵记着大陆的亲朋故旧。在港期间,他所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投巨资为家乡铺就了金温铁路。460 一、金温有梦唤五丁父亲是把金温铁路当功业,而不是事业,更不是商业来做。499 二、为求妥帖心常苦公司成立之后,父亲做了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决定:交出大部分股权!519 三、为所当为岂有功“借余生,我想为中国人修一条大路,这条路,就是文化大路。”526 四、两岸圆缺香江潮两个老朋友的久别重逢,揭开了父亲作为和平使者,与两岸高层领导人来往,沟通和促进两岸关系的序幕。548 五、南禅七日众生缘“我回来,不要登报,不要宣传,不要排场,人间的荣华富贵,威风排场,我年轻的时候都享受过了,那都是没有道理的东西。”556 六、故居不立及老幼“人如无贪,天下太平;人如无嗔,天下安宁!愿天常生好人,愿人常做好事。”560 七、吟咏传唱续国魂读经运动一定要用乡村影响城市的方式来做。第六章 传灯祭酒觉有情(二○○四至二○一二)二〇〇四年,父亲从香港移居上海番禺路,住在一个名为“长发花园”的地方。在上海的日子,主要的时间都是为江苏七都的“太湖大学堂”的筹建费心力。近三年的时间,“太湖”的建设总算有了初步结果,父亲也就马上搬到了苏州吴江庙港太湖大学堂定居。在太湖的最后几年里,父亲一如既往,过着简单的生活。他构建的人文大道已经随着来自五湖四海的访客,延伸到中国的许多地方,文化的种子撒播到了广阔的中华腹地,中华文化的脉络也随之逐渐被重新串联起来。576 一、月在波心说太湖创办太湖大学堂不是投资,而是自己一生经营的文化事业。594 二、桃李不言自成蹊父亲关心的不是生命,而是慧命;不是生存,而是存在。610 三、天南海北故人来半个世纪的人生蕴含着太多的变化和沧桑,翩翩青年如今也垂垂老矣。628 四、行居坐卧禅无住父亲一生在忙碌,他却不是废寝忘食般不顾自己的身体健康。644 五、一无所长无所是预测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对于这种学问,父亲的态度十分明确——可以研究,但不要盲目。660 六、维摩宣唱梁皇忏现在父亲对大家最后的话,就是“平凡”,如是而已。676 附录一 南怀瑾先生大事年表686 附录二 南怀瑾先生著作、述著和选集目录690 后记TOP目录 目录•上篇(一九一八至一九八○)第一章 天纵清净本来身(一九一八至一九三五)004 一、河洛香火八百年011 二、起复新旧裂变时016 三、童蒙养正有家风029 四、总角情谊无尽期034 五、家变异数祸兮福039 六、师事诗馋朱复翁044 七、习武弃医初立志049 八、青灯一盏暖书香054 九、许折东南第一枝059 十、龙虎磨盘梦亦真第二章 更向云山寻旧路(一九三五至一九四九)066 一、不负如来不负心075 二、城隍山顶话剑气080 三、真心无惧人行假083 四、蜀道初登一饭难091 五、鹄鸣川蜀访剑仙096 六、也将身赴细柳营100 七、焕师解疑方识我109 八、灵岩七日座为首114 九、维摩精舍立道场122 十、峨眉古刹封关顶129 十一、参学虚云老和尚138 十二、远走康藏学善财142 十三、收拾河山亦要人146 十四、施援种子护佛法149 十五、常话巴山夜雨时 第三章 端坐蒲团传薪火(一九四九至一九八○)156 一、将续大任身空乏182 二、扶桑野狐引龙吟194 三、华岗峰顶执明灯210 四、复兴文化立中流218 五、上国衣冠访东瀛223 六、东西精华唯一统238 七、协会精研唯识学242 八、莲云禅七授准提256 九、知命先学千金方262 十、施教因材愤悱时281 十一、别出心裁讲《论语》305 十二、闭关小隐观自在311 十三、宝岛福地耕耘勤324 十四、语说大人主还客329 十五、群贤毕集十方林343 十六、师门有亲言有信下篇(一九八一至二○一二)第四章 西出阳关啸东风(一九八一至一九八八)355 一、铁肩担道正知见363 二、纵横百家通三教370 三、席前百辈数英雄376 四、剧怜高处惊风雨381 五、文化出台有因缘388 六、远在异乡有比邻397 七、香板提振乱禅风403 八、危邦不入乱邦出406 九、兰溪花草自芬芳414 十、弘文更建东西院424 十一、傍依山溪说古意439 十二、心怀故土身是客448 十三、缘起缘灭不离他 第五章 香江甘霖润神州(一九八八至二○○四)460 一、金温有梦唤五丁499 二、为求妥帖心常苦519 三、为所当为岂有功526 四、两岸圆缺香江潮548 五、南禅七日众生缘556 六、故居不立及老幼560 七、吟咏传唱续国魂 第六章 传灯祭酒觉有情(二○○四至二○一二)576 一、月在波心说太湖594 二、桃李不言自成蹊610 三、天南海北故人来628 四、行居坐卧禅无住644 五、一无所长无所是660 六、维摩宣唱梁皇忏 676 附录一 南怀瑾先生大事年表686 附录二 南怀瑾先生著作、述著和选集目录690 后记目录•上篇(一九一八至一九八○)第一章 天纵清净本来身(一九一八至一九三五)一九一八年,正在新文化运动的健将们急切地想要打倒“孔家店”,清算那“吃人”的礼教传统,为再造一个“新文化”中国而革故鼎新的历史关头,在浙江省乐清县翁垟镇地团叶,初春时节的农历二月初六,小镇上的人们像往常一样,又开始了为生存而奔波的一天。也正是在此时,南家一处宁静的院落里,一个男婴满系全家的欢喜,呱呱坠地,开始了他一生的尘世因缘。他,就是我的父亲,也就是后来为世人所熟知的,以传播传统文化为己任,以再开三教生面为毕生志事的修行者——人人尊崇的南老师,我的父亲怀瑾先生。004 一、河洛香火八百年即便是那些并没有所谓大富大贵的光鲜的历史人物,他们始终也以耕读立本为源,以德行立身行事,为后人点了一盏灯火,照亮了行远自迩的通途。011 二、起复新旧裂变时无论外面如何思潮激荡,他所处的相对封闭的乡土社会仍然是一个遵从传统习俗的社会。016 三、童蒙养正有家风他的爱不是娇生惯养,不是现今社会流行的毫无原则的溺爱,而是洒扫应对、事无巨细地严加管教。029 四、总角情谊无尽期在他的心里,久别未重逢的林梦凡始终占据着特殊的地位,有着不一样的分量。034 五、家变异数祸兮福一个人在“福报”很好的情况下,不要把“福报”一下子都用完了。修得了“福报”,也是要慢慢用、省着用的。039 六、师事诗馋朱复翁他重视举一反三,反对死板灌输,喜欢采用赏识激励的引导方法。044 七、习武弃医初立志要多交天下朋友,多交有知识、有学问、有道德的朋友;有钱了,要多买书,多读书。049 八、青灯一盏暖书香生命的自性里头具备一切智慧,正如六祖开悟了以后说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真正开悟了,自性里头便具备了一切。054 九、许折东南第一枝他面前是未知的远方,而未知总是吸引人的。059 十、龙虎磨盘梦亦真童年的梦,预示了后来人生的一些轨迹和经历,这似乎是不可思议的事情。第二章 更向云山寻旧路(一九三五至一九四九)时间到了一九三五年。这年年初,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军民步步紧逼,蓄意挑起了“察东事件”,要挟国民政府达成《大滩口约》;五月,影片《风云儿女》风靡一时,救亡抗日的民族类情绪持续发酵;六月,长江发生大水灾,十几万人不幸罹难,哀鸿遍野……全中国似乎都笼罩在这样不安的气氛中。“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身处这样波谲云诡、民族危亡的时代环境中,父亲的个人命运自然无法置身事外。066 一、不负如来不负心他总有一股强烈的求知欲,锲而不舍地读书、习武、求道,从来不允许自己闲下来。075 二、城隍山顶话剑气只是当时已立志学文兼学武,俾能经世济时,而长年累月这样练剑,必然诸事分心,心不专一反而一事无成。080 三、真心无惧人行假宁愿相信好人是大多数,有些人做坏事也是迫不得已,从佛理上讲,也是一种因果。083 四、蜀道初登一饭难要知道人生的艰难,春风得意之时,也要保有忧患意识。091 五、鹄鸣川蜀访剑仙无论在什么时代,总存在着高明的骗术。若不是在心理上故弄玄虚,就是在道具上虚张声势。096 六、也将身赴细柳营父亲是一个正直不屈的人,不会为了升官发财而向他人卑躬屈膝,巴结讨好。100 七、焕师解疑方识我太老师袁焕仙这么坦率、这么严肃地指出父亲性格上的弱点,在父亲的一生中,恐怕是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109 八、灵岩七日座为首这些在灵岩寺所经历的人和事,对于父亲来说无疑是十分重要的。114 九、维摩精舍立道场袁太老师在维摩精舍的讲课,内容非常丰富,涉及儒释道三家学问,父亲和其他学生一起,认真记录下来。122 十、峨眉古刹封关顶父亲第一次进到这个庙里,感觉自己好像来过这个地方。细想起来,原来是他童年时代“三个梦”当中的第二个梦,在这里得到了应验。129 十一、参学虚云老和尚普度众生的路本就千条万缕,所同者无非是一颗无执无我的法忍初心,虚云如是,父亲亦如是。138 十二、远走康藏学善财在父亲心中,就算有再好的待遇,也不是长久居住之地,他曾说:“梁园虽好,决非久住之乡。”142 十三、收拾河山亦要人他既没有走上仕途,也没有遁入空门,既非入世,又非出世。146 十四、施援种子护佛法搭救巨赞法师,虽然求了不少人,欠了不少人情,但是为了朋友情谊,为了弘扬正道,父亲愿意舍弃骄傲和尊严。149 十五、常话巴山夜雨时一个人对一个地方有感情,倒不见得一定是山川风物,主要还是对这个地方所遭遇的人、所经历的事有感情。第三章 端坐蒲团传薪火(一九四九至一九八○)随着在战场上的节节败退,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已是日薄西山。彼时,见势不妙的“党国”要员、商业人士,以及对时局迷茫的知识分子,纷纷溜之大吉,携妻儿老小,坐飞机、轮船,迁往台湾或是香港;当兵的或机关的下级人员,大部分只身随着部队或机关一起过去;还有一些人,因为全家一起走太不容易,要卖家产凑路费,但兵荒马乱,谈何容易,只好一个人先行,等安排好之后,再接全家老小。那些动作快的人,早早地就把全家搬到台湾安顿下来;而动作稍慢一点儿的,就只得与家人天各一方,望海兴叹了。156 一、将续大任身空乏“其实我是无党无派,就是爱国。什么有利于国家,我就做什么。国家强大了,我们做国民的才会有尊严。”182 二、扶桑野狐引龙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亡国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自己的根本文化都亡掉了。”194 三、华岗峰顶执明灯一九六三年,父亲得到了来台湾后的第一份正式工作——担任台湾“中国文化大学”的教授。210 四、复兴文化立中流台湾的经济逐渐复苏后,文化开始受到重视,文化建设也提上日程。218 五、上国衣冠访东瀛他对日本的侵华历史有刻骨铭心的体验,对日本素无好感。然而,父亲的眼光依旧冷静客观。对于战后日本经济的腾飞,父亲认为“值得钦佩和欣赏”。223 六、东西精华唯一统“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历史,如今却像个乞丐一样,向西方讨文化的饭吃。”238 七、协会精研唯识学由于父亲对唯识学也没有足够透彻的把握,因此父亲每次和学生讲时,都从不说讲解,而只说研究。242 八、莲云禅七授准提父亲素来“与天下人同亲”,虽是过年期间,他也并不陪伴家人,而是按照约定,在东西精华协会举行禅七。256 九、知命先学千金方父亲常说,学佛是智慧的解脱,更要懂医药之理,就是“医方明”。262 十、施教因材愤悱时父亲不仅深谙医理,为了医治百患甚至以身试药,而且深谙教学之道,因材施教。281 十一、别出心裁讲《论语》父亲从来没想做圣人,也从来没想做名师,只是把他所知道的告诉大家,跟大家分享而已。305 十二、闭关小隐观自在父亲的这次闭关,是他一生中的第二次。311 十三、宝岛福地耕耘勤在当时风云变幻的社会中,父亲不仅自己修禅,而且致力于向民众讲禅。324 十四、语说大人主还客他拒绝被政治左右,面对政治,他总是尽力回避,努力避免与其沾上关系。329 十五、群贤毕集十方林如果能仁书院的院长一职能由父亲出面担任,那么立案的事就会容易很多。343 十六、师门有亲言有信父亲常存民胞物与的情怀,素以天下父母为自己父母,以天下儿女为自己儿女。下篇(一九八一至二○一二)第四章 西出阳关啸东风(一九八一至一九八八)在此之后,父亲又相继到台湾的“中国文化大学”、辅仁大学等高校担任国学教授,并经常受人邀请到各地讲学,影响力也随着学生数量的增加而水涨船高。父亲讲学范围很广,除儒、道、释三家学说,还曾为工程师学会讲过中国建筑之特色及庭园艺术等,也曾向一些青年企业家讲授中国的企业管理之道。尽管父亲常常自谦为“个人一得之见,不入学术预流”,然而,其对经典的解读自成一家,毫无矫揉造作的陈腐学究气,故而每次讲座,台下都是人山人海。其中以《论语》讲得最久,而在父亲的众多著作中,《论语别裁》也最为畅销……355 一、铁肩担道正知见社会对宗教文化多有误解,他不能不起而树立正确知见。363 二、纵横百家通三教父亲所讲,并不局限于中国历史上的诸子百家之言,更是涵盖了世界各家的理论,尤其是文、史、哲诸学科的不同学说。370 三、席前百辈数英雄父亲的学说,不仅广受老百姓欢迎,也深得当时台湾一些高官政要的垂青。当时去听他课的,好多都称得上是“王公贵族”。376 四、剧怜高处惊风雨为免父亲由“大师”变“学阀”,“学阀”变“党祸”,蒋经国也有意借由“十信”事件来瓦解“南门”势力。381 五、文化出台有因缘我想,父亲与美国,冥冥之中自有因缘。388 六、远在异乡有比邻父亲此番答应赴美,不仅是因为美国文化基金会访问团的邀请,更为重要的原因是,在赴美之前,父亲在欧美就已经声名远播,朋棣遍四海了。 397 七、香板提振乱禅风为了维护禅门清修的规矩,父亲告诫修禅之人,要有一技之长,戒除供养习惯。403 八、危邦不入乱邦出在父亲的眼里,这次离乡,也许并没有“乘风归去”的潇洒,有的恐怕只是不得已而为之的“避迹”之举。406 九、兰溪花草自芬芳“南怀瑾再讲一句话,不是打保票,是根据历史的经验啊!”414 十、弘文更建东西院大家才知道,原来这两位,一个是天主教的修女,一个是基督徒,并非佛教信众。424 十一、傍依山溪说古意父亲讲的佛法博大精深,对生命哲学的讲解也细致入微,给人启发。439 十二、心怀故土身是客父亲旅居美国,也与其他人一样,思乡情重。448 十三、缘起缘灭不离他中国古代的学说大多是重视实践而略轻于总结的,这也是中国传统思维与西方思维意识的不同之处。第五章 香江甘霖润神州(一九八八至二○○四)一九八八年春,已逾古稀之年的父亲结束了漂泊海外的三年旅美生涯,到香港定居,自此之后,一住就是十五年。此时的大陆,已经改革开放十年,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各个方面正在酝酿或发生着亘古未有的巨变。身在香港的父亲,又开始了他新的讲学修道生活。由于改革开放的浪潮逐渐成形,父亲与此同时也时刻关注着故土家邦的发展,牵记着大陆的亲朋故旧。在港期间,他所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投巨资为家乡铺就了金温铁路。460 一、金温有梦唤五丁父亲是把金温铁路当功业,而不是事业,更不是商业来做。499 二、为求妥帖心常苦公司成立之后,父亲做了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决定:交出大部分股权!519 三、为所当为岂有功“借余生,我想为中国人修一条大路,这条路,就是文化大路。”526 四、两岸圆缺香江潮两个老朋友的久别重逢,揭开了父亲作为和平使者,与两岸高层领导人来往,沟通和促进两岸关系的序幕。548 五、南禅七日众生缘“我回来,不要登报,不要宣传,不要排场,人间的荣华富贵,威风排场,我年轻的时候都享受过了,那都是没有道理的东西。”556 六、故居不立及老幼“人如无贪,天下太平;人如无嗔,天下安宁!愿天常生好人,愿人常做好事。”560 七、吟咏传唱续国魂读经运动一定要用乡村影响城市的方式来做。第六章 传灯祭酒觉有情(二○○四至二○一二)二〇〇四年,父亲从香港移居上海番禺路,住在一个名为“长发花园”的地方。在上海的日子,主要的时间都是为江苏七都的“太湖大学堂”的筹建费心力。近三年的时间,“太湖”的建设总算有了初步结果,父亲也就马上搬到了苏州吴江庙港太湖大学堂定居。在太湖的最后几年里,父亲一如既往,过着简单的生活。他构建的人文大道已经随着来自五湖四海的访客,延伸到中国的许多地方,文化的种子撒播到了广阔的中华腹地,中华文化的脉络也随之逐渐被重新串联起来。576 一、月在波心说太湖创办太湖大学堂不是投资,而是自己一生经营的文化事业。594 二、桃李不言自成蹊父亲关心的不是生命,而是慧命;不是生存,而是存在。610 三、天南海北故人来半个世纪的人生蕴含着太多的变化和沧桑,翩翩青年如今也垂垂老矣。628 四、行居坐卧禅无住父亲一生在忙碌,他却不是废寝忘食般不顾自己的身体健康。644 五、一无所长无所是预测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对于这种学问,父亲的态度十分明确——可以研究,但不要盲目。660 六、维摩宣唱梁皇忏现在父亲对大家最后的话,就是“平凡”,如是而已。676 附录一 南怀瑾先生大事年表686 附录二 南怀瑾先生著作、述著和选集目录690 后记 TOP书摘行居坐卧禅无住“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饮食,本就是人生之大事,一日不可或缺。又有人言,“参禅不如吃粥饭”,可见一粥一饭中也有禅机。父亲被许多人奉为禅宗大德和文化大师,访客自是络绎不绝,父亲一如既往地热情接待。父亲待客有个特点,那就是常常要与访客一起吃饭。因此,日常饮食变成了交流的一个重要场合。在他的会客餐桌上,每天的晚餐几乎必定会出现两小碗粥,这是他饮食的一个习惯。盛粥的碗很小,并且每一碗都是八分满,三四口就能喝完。他有时喝两碗,有时只喝一碗,剩下的一碗则送给身边的人“代劳”。这粥不是什么燕窝鱼翅粥,也不是什么海参鲍鱼粥,而是清清淡淡的小米粥,有时候放些红薯,味道才丰富一些。在香港的时候,有一次封小平先生从外地回来,带来几个大南瓜,父亲连续吃了好几天南瓜粥。一天晚上,他吃得津津有味,边吃边赞叹道:“这个红薯粥不错。”大家听了全都笑了起来。父亲一脸诧异,大家这才说:“这是南瓜粥,不是红薯粥,您都吃了好几天了。”父亲一听,也跟着笑了起来,说:“我怎么现在还觉得就像红薯粥呢?”父亲的饮食并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相反,他特别注意根据季节的变化以及人体的特征来选择吃什么,吃多少。通常情况下,他晚餐会吃小米粥或者是红薯粥,但是当天气转凉的时候,他就吃薏米粥了。薏米又叫薏苡仁,《本草纲目》称其“健脾益胃,补肺清热,祛风胜湿”,堪称食疗佳品。对此,父亲也并未多食,每餐依然是那八分满的两小碗。有一天,他的一个朋友想给他换换口味,就拿来了一坛子云南酸菜。这种云南酸菜很有地方特色,它是用昆明郊区盛产的两尺多高的苦菜腌制而成的,又酸又辣。那个朋友把酸菜切成小碎丁,做了一盆热气腾腾、鲜香酸辣的酸菜汤,端上桌。父亲身边的马有慧女士给父亲盛了一小碗。他尝了两口,连声赞道:“这个好,这个好。”这餐饭,父亲吃得十分舒畅,由于汤很是酸辣,所以父亲鼻尖上都沁出一层细细的汗珠。当晚,父亲破例没喝稀饭,而是连吃了两碗酸菜汤泡饭。父亲被人称为当代禅宗大德,所以,很多人误以为他和出家人一样,不食荤腥。实际上,父亲一辈子都不是出家人。对于那些属于佛家“五净肉”范围内的肉,即“不见杀、不闻杀声、不为我杀、自死、残食”的肉类制品,他并不拒绝,但他每次并不多食,只是稍微品尝一下,适可而止。南方多雨,气候潮湿,患关节炎和风湿病的人很多。父亲的食谱里有一道牛肉汤,专门祛湿,他很钟爱,而且自己还会做。一天,窗外正下着绵绵细雨,马有慧女士笑呵呵地邀请大家快去品尝一下父亲的手艺。等他们赶到厨房一探究竟的时候,发现父亲正在亲自下厨,炖牛肉汤。他做的牛肉汤香味四溢,牛肉炖得很烂,汤很鲜美,而且清而不浑,大家都说味道好极了。喝完牛肉汤,大家身上暖烘烘的,浑身舒畅,纷纷赞叹:“老师不仅厨艺高,而且寄养生于食疗,妙处多多。”父亲会客的餐桌上菜品都比较丰富,而且荤素搭配适宜,但他自己主要还是吃一些素菜。菜品不论荤素,都是父亲熟悉的,偶尔也会加入一两个新菜。一次晚餐,餐桌上多了一道冷盘——五香酱猪肘,薄薄的肉片码放得整整齐齐,酱红色的肉皮泛着油光,看得大家嘴馋。父亲自然也看到了这个菜。他微笑着打量在座的每一个人,最后把目光停在刘雨虹女士身上。刘雨虹女士呵呵一笑,说:“这是台北正宗京味五香酱猪肘,早晨买时还是热的。这家字号是北京人开的,每天都要排长队等候才能买到,去晚了就卖没了。几十年了,天天如此。”果然如父亲所料,这道菜就是刘雨虹女士专门从台北带来的。听她如此一说,在座宾客更是食欲大增,纷纷举箸品尝。父亲也夹了一片,慢慢吃着,夸奖道:“不错,不错。”大家尝了后也觉得这酱肘确是名不虚传,滋味鲜美,肥而不腻,且酱香浓郁,刀工、火候都非常地道。父亲这一尝,就和上了瘾了一样,连续两个晚上,他都让厨房做刘雨虹女士从台北带来的酱猪肘。不过,同样是酱肉,我的一个表弟从上海带来的酱蹄膀可就没有这么幸运了。表弟来看望父亲时,特地从上海带来一盒酱蹄膀给父亲尝尝。他带的这酱蹄膀,虽外观齐整,酱色美观,但是感觉像是火候不到,内外都偏生,而且肉丝老而粗硬,嚼不动不说,口味也很一般。晚餐的时候,父亲尝了一口,但是肉实在太硬,咬不动,只好悄悄地搁置一旁。同桌有人点评这道菜不好吃,父亲一听,赶紧把话题转移开。父亲心里十分清楚,表弟的本意是想带美味回来让他尝尝,却没有想到一番心意竟然弄巧成拙,心里一定羞愧万分。父亲就是这样爱护别人,从不让人因无心之失而引起他人的指责。父亲门下的弟子自然是尊师重教的,他们遵守长幼有序的师道伦理,比如说,一起吃饭的时候,一定要让父亲先吃,然后自己才动筷子。不过,有时候人一多,难免出现一些“事故”。有一次,刘雨虹女士来看望父亲。在她的建议下,她和其他的同学一起做了一顿红焖羊肉。当时正值秋冬之交,羊肉“益气补虚,温中暖下”,中医学上讲“医食同源”“药食同源”,红焖羊肉既补益,又美味,此时做可谓正合时宜。晚餐时,一小锅又香又嫩的红焖羊肉端上了餐桌,父亲边吃边夸赞:“这个羊肉做得好。”大家见父亲喜欢,也纷纷伸筷子,一番下来,等到父亲站起身准备再夹片羊肉时,发现锅里已空空如也,只好坐回椅子上。大家这才发现老师意犹未尽,便觉得十分愧疚,停住了筷子。父亲见此情状,赶紧笑着说:“没事没事,下次多做点。”父亲小时候在温州老家长大,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南方人,他却喜欢吃北方的水饺。有一次晚餐,赵海英博士和几个朋友一起做了一顿水饺,父亲一口小米粥都没有喝,却连着吃了十多个水饺。父亲可是极少一次吃那么多的。见父亲如此喜爱,大家大受鼓舞,又做了几次,有一次包的白菜馅儿,由于白菜水分太多,等到饺子下锅时,大部分的水饺皮都破了,煮成了一锅饺子馅汤。父亲端起一碗来,边吃边不停说:“吃着香,吃着香。”包饺子的几个人本来心里惴惴不安,一听父亲这样说,也就稍微放心一些了。父亲也喜欢吃馒头、花卷和烙饼等面食,但他在晚餐中吃得最多的还是那两小碗小米粥,只是佐餐小菜时有变换,或韩国辣白菜,或广东豆腐乳,或温州黄泥螺,或半个咸鸭蛋,也有宁波的糟鱼,云南的酸菜。这些小菜父亲都爱吃,不过每餐都只吃一点点。有一次,餐桌上摆了一盘看起来像是泥鳅的菜,父亲自己吃得津津有味,其他人迟迟不敢下筷,都不知道是什么东西。父亲见状,笑眯眯地说:“这是浙江海泥鳅,腌制的,这种东西在台南的高雄海域里也有,台湾当地人叫‘活跳’。你们尝尝,好吃。”实际上,这道菜偏咸,还有相当重的土腥味,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的。父亲吃得那么有味,多少可能因为它是家乡的特产,有着家乡的记忆和味道。父亲不时会在餐桌上说:“当年妈妈烧的菜最好吃。”这话从一个老人嘴里说出来,真是别具一番滋味,听者无不动容。父亲虽然九十多岁了,但是从来不喜欢麻烦别人,吃东西也基本都是自理。偶尔有学生为他夹菜或者剥虾壳、剔鱼刺,父亲每次都会客气地道谢。但是我知道,他更喜欢自己动手。父亲一生足迹踏遍千山万水,对各地的饮食都了如指掌,对于面前的菜肴只需一品尝,高下立判。但是,我听王国平讲过父亲对厨师只会赞不绝口:“这个鱼味道不错!”“这个茄子烧得很好!”“羊羔肉做得很嫩!”即使菜品的风味不佳,也从没见他责怪过。饭桌上,多数人都是怀着恭敬之心来拜会父亲的,所以大多比较拘谨,说话不多,基本都是父亲一个人在滔滔不绝地讲话。因为这些人之所以千里迢迢来看他,就是想听他说说话,为自己答疑解惑,所以他不说话不行啊。父亲常常无奈地自嘲是“陪吃饭,陪聊天,陪笑脸”的“三陪老人”,但他总是以佛家的慈悲语、和善语、柔软语对待这些来来往往的人,使其生喜乐之心。因此,刘雨虹女士曾说:“其实,这些年来,南老师没有吃过一顿合胃口舒服的饭,因为十天之中九天有客人,有时生张熟李,前来的各方豪杰志士们同桌进餐,老师酬酢应对,哪有工夫吃啊!因为客人都是来拜望老师的,老师晚上九点多甚至十点才回到自己的地方,发现有些饿了,吃什么呢?也只能胡乱将就吃一些作罢。”有一天晚饭时,刘女士绘声绘色地给我们讲了父亲吃消夜的趣事:“说到南师吃东西的事,有一次真是太有趣了。老师是每天夜里工作的,有一天到清晨三四点钟,有点饿了,在冰箱中找到一包生水饺,他那个智慧的头脑,突然感觉水煮没有蒸得快,就在电锅中蒸。结果蒸了一个小时仍是硬的……怪不得爱迪生有两只猫,他就在墙上挖了一大一小两个洞,大猫走大洞,小猫走小洞。所以头脑极不平凡的人,做法就是特别。”TOP 其它信息 装帧:精装开本:12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