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泽先生于1922年出生于京都本愿寺。十岁左右就开始学画画。1942年考入民国时的zui高学府“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师从当时国内一流的艺术家徐悲鸿、傅抱石、谢稚柳、陈之佛等。1949年,戴泽先生遭遇重大变故,家破人亡,从此再没回过重庆。但他从未停止画画。之后,他又依次经历了土改、反右、三年自然灾害、十年浩劫、改革开放这些重大的社会变动,直到今天的互联网时代。十年浩劫期间,他曾被发配去烧锅炉,于是就白天烧锅炉,晚上回到家偷偷画画。自然灾害时期物质非常匮乏,他就找报纸、捡别人丢弃的废纸来画,一张纸要画两面,有时还会将原来的画覆盖掉,一张纸上有两三层的画。改革开放人们纷纷下海,他不为所动,依然每天六点半准时出去写生,曾经在老北京植物园和动物园里住过一个多月,专门画画。退休之后直到八十五岁,都还保持着每天至少六小时的作画时间。早在1994年,戴泽先生就在纽约“东方文化中心”举办过个展。上世纪80年代,颐和园曾邀请他临摹荷兰画家华士·胡博的《慈禧像》,并在颐和园展出三十年之久。他的作品也是拍卖会上的常客。但生性低调的他七十多年来的大量画作,绝大多数从未示人。这些未公开的画作中,有大量的是花卉,比起人,他似乎更喜爱自然,喜爱各种各样的植物。在他笔下,有胡同附近角落里的花,有桌上瓶花,还有从同一扇窗户看出去的四季不同的花。有些看起来孤单、脆弱;有些优雅;有些热烈;有些从幽深的黑暗里开出来。但共同的是,它们都在努力地生长,顽强地绽放。2017年,在戴泽先生的家属促成下,他初次授权出版机构,将这些花卉画作中的52幅以艺术手账的形式出版,命名为《花木集》。这是一本开满花的手账,用它写字的人,每当翻过一页,遇到一朵小花,就会禁不住扬起嘴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