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文学艺术文学文学史重写文学史经典·百年中国文学总系:1948 天地玄黄

重写文学史经典·百年中国文学总系:1948 天地玄黄

重写文学史经典·百年中国文学总系:1948 天地玄黄

定 价:¥31.00

作 者: 钱理群 著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丛编项: “重写文学史”经典·百年中国文学总系
标 签: 文学 文学理论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020108480 出版时间: 2017-03-01 包装: 平装
开本: 32开 页数: 332 字数:  

内容简介

  套书简介:(共12种,此次出版11种) 谢冕:《1898:百年忧患》 程文超:《1903:前夜的涌动》 孔庆东:《1921:谁主沉浮》 旷新年:《1928:革命文学》 李书磊:《1942:走向民间》 钱理群:《1948:天地玄黄》 洪子诚:《1956:百花时代》 陈顺馨:《1962:夹缝中的生存》 杨鼎川:《1967:文学的狂乱年代》(待出) 孟繁华:《1978:激情岁月》 尹昌龙:《1985:延伸与转折》 张志忠:《1993:世纪末的喧哗》 这是一套具有现代学术眼光的文学史著作,通过一个人物、一个事件、一个时段的透视,来把握一个时代的整体精神。 这套书是“重写文学史”的经典作品,堪称“大视野文学史”,既有学术的严谨,又有散文的流畅。 这套书的主要作者是有北大学术背景的一批学者。 该套书从1898年戊戌变法开始到1993年煞尾,以百年文学发展史的格局,以代表性的年份为书写核心,用回到历史场景和历史细节的写法,把文学史、思想史、社会发展史放在一起,还原文学现象背后的原生态历史环境。原本晦涩的学术著作由此变得鲜活易读,原本平面刻板的文学史知识由此变得生动立体。 这套书初版于1998年,之后几次再版,现早已成为经典的文学史教材,也是许多高校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考研的必读书目。

作者简介

  钱理群,1939年生于重庆,祖籍杭州。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著名现代文学研究专家,在鲁迅研究、周作人研究、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史研究等方面卓有建树,是1980年以来中国影响Z大的知识分子之一。主要著作有《心灵的探寻》《周作人论》《丰富的痛苦》《大小舞台之间》《1948:天地玄黄》《我的精神自传》等。退休后,开始转向现代民间思想史的研究,写有《拒绝遗忘:“1957年学”研究笔记》等专著。同时关心中小学教育、地方文化研究与青年志愿者运动,主编《新语文读本》《贵州读本》等读物。2014年三联书店陆续出版《钱理群作品精品编》(共11册)。

图书目录

新版序言 怀念那个学术年代 总序一 辉煌而悲壮的历程 总序二 《百年中国文学总系》的缘起与实现 楔子 一、面对转折——1948年1、2月 毛泽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冲击波——《人民日报》 传出的信息——蒋介石的元旦训词——《文艺先锋》宣布的 官方文化政策——《大公报》和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信 仰 二、南方大出击——1948年3月 《大众文艺丛刊》与中共对文艺的领导——文学党性原则的 明确提出——“我们”文体的新特征——以“思想斗争(批 判)”为发展文艺的中心环节——三面出击:郭沫若怒“斥” 沈从文、朱光潜、萧乾代表的“反动文艺”;批判路翎、姚雪垠、 骆宾基等作家的小资产阶级创作倾向;对胡风及其朋友的批 判与警告——对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警惕与防范——以解 放区文艺为样板的“人民文艺”的大力倡导——新的美学原 则,文艺创作、批评模式在建立中——对“五四”与鲁迅的再 评价:争取文化领导权与正统地位的自觉努力 三、校园风暴——1948年4、5、6月 学生运动与校园文化——群众歌曲的革命功能——革命盛 大节日里的活报剧演出——漫画:精神原子弹——朗诵诗的 政治性、群体性与行动性——狂欢的广场文学(艺术)—— 大学教师在学潮中——自由主义教授的困境、挣扎与分 化——师生共识:为自由、民主的新中国而斗争 四、诗人的分化——1948年6、7月 40年代末的诗歌刊物与流派——前期《诗创造》的兼容并包 性——在内外压力中挣扎——新的现代主义诗歌流派的孕 育与聚集——《诗创造》的改组与《中国新诗》的创刊——40 年代末现代主义诗歌与革命现实主义诗歌的相通与对 立——“中国新诗派”诗人与“七月派”诗人的相通与分 歧——共同的命运 五、批判萧军——1948年8月I一) 萧军:永远的精神流浪汉——集权、秩序、规范与独立、反叛、 自由之间——萧军与“王实味事件”——《文化报》与《生活 报》的论战——大规模的有组织、有领导的“批判萧军反动 思想”的运动——“五四”启蒙主义话语与革命话语的争夺 战——知识分子与新政权的关系——言论自由的尺度—— 知识分子“自由职业者”身份的消失——“大批判”思维、文 体的开创——对“革命的小资产阶级”出示黄牌——人们期 待中的萧军的反应 六、朱自清逝世前后——1948年8月(二) 朱自清的“背影”——晚年心境的沉重面——1928年《那里 走》的困惑,20年后再思考——对知识分子边缘位置的正视 与“悬空感”——向下层人民寻求支撑点的欲求与害怕失去 “自己”的矛盾——既“调整”又“保持”的文化(学术)选 择——沟通“五四”个性主义话语与集体主义革命话语。沟 通精英文化与平民文化——雅俗共赏、兼容并包、多元发展 的文化理想——本不合时宜,却被“大用”的“结局”——追 悼中的“学者与文入”的朱自清——朱自清“转变”问题的提 出——革命话语对朱自清的“改造”——革命话语与民族主 义话语的结合:毛泽东的“盖棺论定” 七、胡风的回答——1948年9月(一) 胡风向“明天”扑去——他眼里的路翎《财主底儿女们》的异 质性与挑战性——受伤的狼的“突围”与出击——以“斗争” 为中心的思维、情感与心态:批判者与被批判者的同一—— 自觉地捍卫“五四”传统:“与无形的封建的中国的斗争”;坚 持启蒙主义;反对向“旧形式”投降——胡风要为他漠视批 判者的警告付出代价——胡风与毛泽东心灵的相通——胡 风的悲剧:从“支持(拥护)”出发的“对抗”——留下的最后 一个美好的记忆 八、“新的小说的诞生”——1948年9月(二) 丁玲与《太阳照在桑乾河上》的命运——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创作模式的诞生——纳入体制:文学生产与传播的计划 化——创作主体的变化:首先是党的干部(战士),然后是作 家——以党的政策为创作起点与接受终点——文学的真正 主人:革命化的“新人(工、农、兵英雄人物)”——把党的意 识形态化为作家的艺术思维:阶级斗争的艺术想象逻辑(题 材、人物创造、结构等)——用党的革命语言规范一切—— 《太阳照在桑乾河上》《暴风骤雨》(周立波)对社会主义现实 主义创作模式的示范意义与部分背离——独断话语权的文 学秩序的建立 九、战地歌声——1948年10月 部队宣传队(文工团):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独创——泛黄的 历史资料所留下的记忆——把毛泽东“文艺为政治服务”的 思想推向极致:文艺军事化的新范式——快板诗人与“兵写 兵”群众运动——革命话语对民间话语的利用与改造:北方 农村的演剧与诗歌创作运动——对农民文化的推崇与对市 民文化的拒绝——《邪不压正》:赵树理的“党的立场”与“农 民的立场”的统一与矛盾,他的文学命运的戏剧性 十、北方教授的抉择——1948年11月 沈从文的文学梦想——对“五四”先驱者蔡元培“美育代替 宗教”思想的继承与发展,“20世纪最后一个浪漫派”的历史 定位——《看虹录》:将“抽象的抒情”引入小说叙事的自我 突破,却一再受到批判——40年代末以沈从文为中心的,以 “探索、实验”为追求的北方青年作家群,同样被遗忘——沈 从文终于“觉悟”:不能随着时代变动而改变自己,只能面对 “提前死亡”——“投岩麝退香”:沈从文和他的朋友呼吁“文 物保护”——大多数知识分子的“左”倾,少数人退守思想文 化上的自由主义——“今日文学的方向”座谈会上沈从文、 废名、朱光潜、冯至等讨论“如何对待红绿灯的指挥”等问题 十一、南下与北上——1948年12月 毛泽东三次急电平津战役前线指挥部:必须保护文物与知识 分子——蒋介石亲自组织“抢救”学界知名人士——“危舟 将倾”的末世景象,旧秩序再也无法维持——知识者故土难 舍,“为伊消得人憔悴”——国民党高压政策为渊驱鱼—— 走下飞机的仅胡适等人——梁实秋:战乱中的生离死别—一 枪炮声中的北京大学50周年校庆——“天下愈乱吾心愈 治”:无人顾及中的学术坚守——《浦江清日记》里“三不管” 地界中的清华园——稀落、仓皇的“南下”与浩荡、有序的 “北上”:两股知识分子人流——“我今真解放”:郭沫若一路 高歌——卞之琳等远方归来:赤子的虔诚 不算尾声 叶圣陶终于“远行”,结束游离状态——郑振铎重读《画梦 录》——胡风想起小贩挣扎的叫卖声,他没有在香港“净 罪”——路翎写《危楼日记》,为“时代末日”做忠实记录—— 丁玲作为新中国的女作家在国际舞台亮相,她感到无比自 豪——《传家宝》:赵树理仍在关注农村现实中的“问题”;老 赵进城的意义与困惑——萧军的消失:又一个“提前死 亡”——清华大学中文系师生游乐会上处处感到“他”的存 在——一颗无声的政治炮弹,沈从文的绝望与去不掉的迫害 感——“今日复何悔”:胡适、傅斯年凄然对饮吟陶诗——国 民党政府“最后的晚餐”——张道藩拜别母墓悄然离开南 京——倾听“北方”的声音:毛泽东《将革命进行到底》开始 了一个新时代 年表(1946—1953) 参考文献 我怎样想与写这本书——代后记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