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例
序
前言
第一章中国人居理论研究述评 1
第一节中国人居理论包含着科学成分 3
一、西方研究中国人居理论现状述评 3
(一)、西方研究的三个阶段 3
(二)、相关人物和观点介绍 3
1.美国著名规划师凯文林奇1960年推出的《都市意象》 3
2.瑞典学者戈兰文吉莫1968年推出的《论中国东南的堪舆》 4
3.美国学者巴鲁克博可斯1968年发现风水节约土地 4
4.美国人类学者尤金安得森1973年出版的《相宅理想与生态》 4
5.英国人类学家王斯福的《中国堪舆的人类学分析》 4
6.美国著名科技史家内森席文的《东亚的科学与技术》 4
7.澳大利亚地理学者史蒂芬斯肯尔的《堪舆的大地生活手册》 4
8.美国地理学者莎拉罗斯巴赫的《圈宅一一地理位直选择与布局艺术》 5
9.美国生态建筑学者托德夫妇的《生态设计基础》 5
10.认为中国人居理论代表着“另一个哲学范式” 5
11.“中国文脉”说 5
12.中国人居理论追求“天人合一说 5
13.兼议“阳宅”和“阴宅”攻 5
14.中国人居理论与中医医理“哲学同构”说 5
(三)、实施“堪舆学“教育 6
二、日本韩国等国研究中国人居理论现状述评 6
(一)、韩裔尹弘基教授的堪舆研究 6
(二)、日本 7
三、国内目前研究现状述评 7
(一)、“王其亨课题组”的研究 7
(二)、台湾学界 8
(三)、国内建筑气景观规划学界 8
1.俞孔坚 8
2.吴良镛 9
3.王贵祥 9
4.台湾学者潘朝阳 9
(四)、大陆哲学界 10
第二节借鉴钱学森吴良锚的相关思路 12
一、目前中国人居理论研究主流:“意匠说”和“美学说” 12
(一)、“意匠说” 12
1. 妥对中国自己的建筑设计原理进行探索 12
2. 只从审美角度肯定中国古建筑原理 13
3. 中国人居理论只是一种与艺术相连的象征主义 13
(二)、“美学说” 15
1.“美学说”简况 15
2. 应重视李泽厚和刘长林的研究结论 15
二、关于梁思成等对中国古代建筑研究的评价 16
(一)、吴良镛的回顾 16
(二)、曹汛的批评 17
(三)、日本著名建筑学家矶崎新的评论 17
(四)、王贵样的深思 17
(五)、梁思成的弟子王世仁论堪舆 18
三、西方对中国人居理论研究深化的新态势 18
(一)、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发挥中国堪舆 19
(二)、阿诺德伯林特接近中国“天人合一” 19
四、吴良镛的人居科学的指导意义 19
(一)、力求形成人居科学的“中国学派” 19
(二)、中西方人居科学完全不同 19
(三)、“我们对中国建筑文化缺乏应有的自信” 20
(四)、摆脱“欧洲中心论” 20
(五)、重视对人居科学及其理论“范式”的研究 21
1.从认识论和构成要素两方面界定和研究“范式” 21
2.注意借鉴现代科学哲学中历史主义者的成果 21
(六)、倡言“原型说” 22
(七)、在人居科学研究中引进钱学森系统科学 22
(八)、借鉴发展中国家人居科学家的研究成果 22
五、钱学森的相关启示 23
(一)、提出“建筑科学”建设的一系列问题 23
1.号召寻找“中国的传统建筑文化” 23
2.补救国内忽视中国传统建筑哲学和“真正的建筑学”之弊 24
3.发展我国独有而体现“诗意栖居”理念的国林学 24
4.深入于建筑科学和现代数字科技发展的文又地带 24
5.郑重提出“山水战市“理论“ 25
(二)、用所创现代系统科学研究中医气功等的启示 26
1.对“人体巨系统效应“思路的移植 26
2.对“人体巨系统效应“实验结果的接受 27
(三)、提出构建“数量地理学”的启示 27
六、中国目前研究的“游击型”队伍应转型 28
第三节李约瑟研究中国人居科学的经验和教训 31
一、研究中持”广义科学观” 31
(一)、对中国儒道两家的独特评析 33
1.对儒家的评析 33
2.对道家的评析 33
(二)、对“五行学说“科学内涵”的揭示 34
(三)、对中国“阴阳学说”科学内涵的通俗说明 35
(四)、盛赞中国“关联式思维方式” 36
1.对中国“关联式思维方式”的睿智界定 36
2.以世界现代科技发展大趋势审评“关联式思维方式” 37
3.具体揭示“关联式思维“的特征 38
4.批评对“关联式思维”的误解和相关省悟 39
5.揭示中国科技哲学史最主要的三个节点 40
6.指出中国“关联式思维”的缺点 42
二、《中国科学技术史》视中国人居理论仅为“美学”的偏颇 42
(一)、对中国人居哲学和人居科学原理的否定 43
(二)、偏重于对中国人居技术原理和工程技术的把握 44
(三)、认为中国人居理论著作贫乏 45
(四、)仍限于对技术原理和应用技术的思考 45
三、中国科技哲学“巨人”何成中国人居科学研究“矮人” 46
(一)、内心深处潜藏着“‘西方科技至高性'情结” 46
(二)、李约瑟的《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史>为否定《周易》哲学埋下伏笔 47
1.《周易》作为“原始社会理性“未可全否” 48
2.《周易》并非全是虚假的“存案系统” 48
3.“丹奇难写‘象情怀'叹” 49
4.《周易》并非虚构的象征体系 49
5.肯定朱嘉有机哲学与否定《周易》不兼容 49
(三)、《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史》对朱熹代表的宋明理学存有误会 50
(四)、《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史》对中国人居哲学史轮廓尚未厘清 51
(五)、《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史》在“美”与“真”哲学关系上的迷惘 51
第二章中国人居理论“范式”的现代呈现 57
第一节“气'范式是“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论的化身 59
一、中国“天人合一”哲学范畴体系的逻辑结构 60
(一)、中国哲学即“天人合一”哲学 60
1.熊十力的认同 61
2.李约瑟的认同 61
3.张岱年罗国杰的发挥 61
(二)、国内学界关于“天人合一”逻辑结构的研究 62
1.关于中国哲学一般范畴体系逻辑结构的研究 62
2.对“气“范畴研究的深化 62
二“气“范式是“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论的化身 63
(一)、中国“天人合一”哲学表现于人居理论的“三层结构” 63
(二)、“气”范式即“天人感应论”的化身 63
1.孟子“居移气”论 63
2.庄子“内气”“天人感应论”叹 64
3.董仲舒“元气”讼 64
4.张载“气本论”攻 64
5.二程论“气”吧 65
6.《札记礼运》说“人” 65
7《周易文言传》“大人”说 65
(三)、目前中国学界的新理解和科学实验 65
1.刘长林新解“气”范畴 65
2.钱学森促动的气功“外气”检验 66
三、否定“气论”及“气”范式的思路并不可取 66
(一)、中国哲学不是“天人合一”吗 67
(二)、如何把握和评价“气论” 67
第二节董仲舒和“天人感应论”的现代确立 70
一、董仲舒对“天人感应论”的力倡和论证再酌 70
(一)、远古“医居一体”和“天人感应” 70
1.“医居一体”:中西方人居科学及其理论的重大区别 71
2.“天人感应论”源自用公和盛行于董仲舒新论 71
(二)、董仲舒对“天人感应论”和“气”范畴的深化 72
(三)、董仲舒对“天人感应论”的论证并不成功” 72
(四)、董仲舒的论证还包含着迷信因素 73
(五)、思考董仲舒的思想要相对剥离其论点和论摇 73
二、现代自然科学技术若干相关前沿筒说 74
(一)、量子力学“测不准关系”及当代中国“量子大爆炸” 74
(二)、现代宇亩学寻找“暗能量”“暗物质”等略述 75
(三)、钱学森在系统科学研究上的新进展及其哲学启示 76
三现代中外学界对董仲舒“天人感应论”的评价回视 77
(一)、侯外庐先生等着《中国思想通史》 77
(二)、海外港台华裔学者对当年否定董仲舒观点的再否定 77
(三)、国内学者的反思 78
1.全春峰的“非神论” 78
2.葛兆光根植于中国文化传统的再坪判 79
四钱学森李泽厚论证“天人感应论”及钱学森李泽厚和潜雨廷合论” 79
(一)、钱学森从科学性上论证“天人感应论” 79
1.以所创“开放性超巨复杂系统理论”论证 79
2.以“量子认识论”论证 81
3.通过宇宙学“人择原理”论证 81
(二)、李泽厚从现代哲学层面再论“天人感应论” 82
1.20世纪末《秦汉思想简议》 82
2.近年 83
3.从“孔颜乐处”境界确立“天人感应论” 83
(三)、潘雨廷从宗教哲学层面回应“天人感应论” 85
1.支持钱学森研究“人天观”并提出超四维“人天观” 86
2.提出新异“时空观” 87
3.从其宗教哲学论述中国人居理论 87
(四)、钱学森李泽厚和潘雨廷“天人感应论”合论 88
1.时空现比较 88
2.哲学观比较 89
3.科学现比较 89
4.对中国思想和哲学坪价的比较 91
第三节钱学森重申“量子认识论” 96
一、钱学森的“人天观” 96
二、钱学森用“量子认识论”补充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99
三、钱学森对“量子认识论”合理性的反复说明和宣传 100
(一)、国内外马克思主义哲学学者曾长期批判“量子认识论” 100
(二)、钱学森对“量子认识论”的反复说明和宣传 101
1.回顾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发展传播中的教训 101
2.与持异议者进行学术交流和讨论 102
3.反复宣传 102
4.揭发部分“左”的积习的机械唯物论本质 102
(三)、“量子认识论”对中国人居理论研究的奠基作用 103
四“实践认识论“与“量子认识论”互补 104
(一)、认识申的“宏观微观”悖论 104
(二尸宏观斗最观“悖论”和中国人居理论研究的科学性 105
第三章从钱学森的“人体功能态”到“人居功能态” 107
第一节钱学森创建人体科学筒说 109
一、开创人体科学研究的缘起 109
二、中国人居理论研究可借用人体科学研究成果 110
(一)、中医医理与中国人居理论“同构” 110
(二)、中国古代中医师常兼职进行民间人居实践和理论著述 111
第二节现代相关料学前沿若平推进回眸 114
一“爱哥之争”“筒说” 114
(一)、“测不准关系”“呈现” 114
1.哥本哈根学派从“测不准现象”“导出”“量子认识论呗” 115
2.玻尔通过“互补原理”“把“量子认识论”表达为哲学 115
3.爱因斯坦坚持哲学唯物主义 116
(二)、世界存在“隐秩序”吗 116
1.鲍姆“隐变量”理论坚持唯物论兼容爱因斯坦和哥本哈根学派双方 117
2.鲍姆“隐秩序”理论的重大理论贡献 117
3.鲍姆理论在美国的不幸遭遇及其“转世灵童”的降生 118
二现代系统科学在现代科学各学科中的萌芽 118
(一)、一般系统论 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