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概论
第一节棉花的价值与植棉的意义
一、棉花的利用价值
二、棉花生产的意义
第二节棉花主要生物学特征特性
一、棉花的形态特征:棉花是根深、叶茂、分枝多,开花期长的大株作物
二、棉花的生长发育与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第三节棉花的起源进化与分布
一、棉花的起源
二、棉花的进化与分布
第四节若干相关国家棉情简介
第二章棉花的传入
第一节亚洲棉及其传入
第二节非洲棉及其传入
第三节陆地棉及其传入
第四节海岛棉及其传入
第五节棉花名称的来历
第三章初始边疆植棉
第一节有关我国最早棉花的论述
第二节南方边疆植棉
第三节西部边疆植棉
第四章早期的南部植棉和西部植棉
第一节早期南部植棉
第二节早期西部植棉
第三节棉布传入中原内地
第五章中原植棉的兴起
第一节南部棉花北扩及西部棉花东移与我国棉区的形成
第二节棉花成为国人衣着主要原料
第三节对棉认识的加深
第四节棉花需求增大
第五节促进棉产发展的措施
第六章中原植棉时期的植棉业与棉纺业
第一节植棉业与棉纺业概况
第二节长江三角洲及长江中游
一、长江三角洲的植棉业
二、长江三角洲的棉纺业
三、长江中游的植棉业
第三节北方各地
第四节边疆各地
第五节种植的品种
第六节植棉面积、棉花产量和棉花棉布价格
一、有关植棉面积
二、有关棉花产量
三、有关棉花棉布价格
第七节黄道婆及其历史贡献
第七章古代植棉技术
第一节种植制度与择地整地
一、种植制度
二、择地与整地
第二节播种保苗与密度
一、播种
二、间苗与定苗
三、种植密度
第三节田间管理
一、锄棉
二、施肥
三、灌溉及排水
四、摘心整枝
第四节选种留种与收摘
一、选种留种
二、采摘与收藏
第五节关于棉花病虫害防治
第六节综合丰产栽培技术
第七节值得思考的几点
第八章近代植棉时期
第一节鸦片战争后的棉业
第二节民国时期的棉业
第三节清末民国现代植棉科技萌芽
第九章现代棉花生产发展
第一节产量提高
第二节品质改进
第三节波浪式发展
第四节对棉产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自然灾害的影响
二、植棉比较效益偏低的影响
三、科技投入不足的影响
四、进出口逆向调节的影响
五、棉花流通体制改革滞后的影响
六、特殊的农业结构形态的影响
第五节棉花流通体制改革
第十章现代主要植棉技术
第一节品种改良
第二节棉区合理区划与耕作制度改革
一、棉区合理区划
二、耕作制度改革
第三节栽培技术改进
一、总结推广群众植棉经验
二、育苗移栽
三、地膜覆盖栽培
四、棉田化学调控
第四节病虫防治技术进步
第五节高新技术的创用
一、棉花细胞工程
二、棉花基因工程
第十一章促进现代棉产发展的基本要素
第一节政策措施
第二节财政投入
一、优质棉基地县建设
二、实施“发展棉花生产专项资金”项目
三、针对棉花产业的其他有关财政投入
第三节科技进步
一、品种改良
二、耕作制度改革
三、栽培技术的改进
四、病虫防治技术的进步
第四节产业化经营
一、棉花产业化经营产生的条件
二、棉花产业化经营的模式
第十二章近现代棉产机构与棉业社团组织
第一节清末和民国时期
一、清末时期概况
二、民国时期中央政府棉产机构
三、民国时期各省棉产机构和企业、学校、民间组织
第二节新中国棉产组织领导
一、国家层面
二、农业部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等
三、各省(市、自治区)及地、县组织领导
第三节新中国棉花科研与教学机构
一、全国性有关棉花的科研机构
二、各省、地棉花科研机构
三、高等院校等教学单位
第四节新中国棉业社团组织
一、中国农学会棉花分会和各省棉花学会(专业委员会)
二、中国棉花协会
三、其他社团组织
第五节棉花原种场和棉种企业
一、棉花原种场
二、棉种企业
第十三章现代棉花南繁史
第一节海南植棉的历史渊源与冬季植棉的气候生态条件
第二节探索阶段
第三节初期阶段
第四节兴起阶段
第五节走向现代化阶段
第六节棉花南繁的重大贡献
第十四章中国棉史中若干问题
一、我国商代有无棉花
二、丝绸之路、棉花之路与张骞
三、白叠与哈达
四、木棉论析
五、为什么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中下游植棉很晚
六、从棉花曾是上海市花说起——古代棉花综合利用简述
附录一中国棉史大事纪
附录二古今棉花重要著作题录(以年代先后为序)
附录三全国历年棉产情况
附录四棉与棉织品出土文物情况
附录五古今棉事轶闻
附录六计量单位古制与现行公制换算简表
主要参考文献
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