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与诗人、诗歌创作具有内在联系。回顾学术界关于山与诗歌的相关研究,我们发现,多数研究止于山水诗,往往山水并提而忽略山、水意象各自在诗歌中的特性。而且,从意象诗学的理论角度来研究泰山意象的,就笔者管见,学界迄今未有。随着《全泰山诗》《全泰山赋》等大型泰山文献的相继问世,对这些文献进行理论研究就应该被提上日程。我们不能停留在搜集文献、整理文献和介绍文献上,而应该以此为基础,对泰山文献进行理论的深入研究,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保存和在新世纪的发展,起到应起到的作用。国内古代文学、文化研究,多注重搜集、整理已有材料,发现和介绍新材料,然后以常识来推断和下结论,往往失于材料堆积而分析过浅。当然,材料是研究之基础,用材料说话固然很重要,但是,选取适合的理论,用理论去分析、解读这些材料,才能发现多、更深,才能找到现象后面的本质,才能让材料说话,才能避免以先入为主的观念来“借助材料说自己的话”。笔者在研究中痛感这样的研究现状,并深感自己也存在这样的不足,所以,结合我国古典诗歌的特点,《泰山诗歌意象与中日民俗》选择意象诗学为理论支柱,从民俗信仰的视角去研究泰山诗歌意象,希望能在研究中避免理论缺席的遗憾。为了能从理论上深入研究古典诗歌山意象,首先对意象作理论梳理是必须的。其次,除了介绍国内学术界意象研究现状,鉴于术语模糊和滥用这一现象的存在,必须对学界仍然时不时混用的“意象”“符号”“image”等近似术语进行辨析,通过溯源和辨析,从理论上肯定意象诗学赖以生长、发育的土壤是中国古典诗歌,而非西方意象派或其他。意象与中国古典诗歌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所以意象诗学的研究应该回归到中国古典诗歌的大背景中。若要深入理解泰山意象的生发过程和艺术特色,就必须站在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历史的高度上,整体地、全面地研究涉及泰山的诗歌,并且要站在海外汉学的层面上思考泰山的民俗信仰和诗歌创作之间的内在关系,而不是仅仅研究写到泰山的诗歌,或者孤立地看待泰山诗歌。同时,研究泰山诗歌,也必须注意揭示诗歌的文学特征,以及这些诗歌作为民俗史诗的价值。泰山民俗信仰激发了历代诗人的创作,许多泰山民俗现象都被诗歌保存下来,具有重大的史料价值。在研究中,泰山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民俗信仰二者缺一不可。离开了泰山的民俗信仰,就无法真正理解泰山诗歌中的意象,但如果仅仅从文学艺术的角度来研究泰山诗歌,又容易陷于苍白空洞,所以应该二者并重,互相参照,方能深入和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