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上》:第一部分马克思劳动异化原因探析(一、二、三、四章):根据马克思劳动异化的基本内容,从常态社会人的本质、生产分工协作规律和财产个人与社会双重属性基本原理,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劳动异化的原因质疑,论证马克思把劳动异化结果当成了原因,指出劳动异化不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为进一步分析论证劳动异化原因及表现形式奠定理论基础。第二部分劳动异化原因及其表现形式(第五、六章):以人类社会历史形成事实,论证劳动异化是人的意识与动物的弱肉强食竞争规则相结合而形成的。根据劳动异化事实,论劳动异化必然带动政治、经济、法律、文化、伦理道德等全方位的社会异化。第三部分劳动异化本质(第七、八、九、十章):以常态社会人的价值作为理论基点,论证人类文明劳动异化的本质。指出人类社会劳动异化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人生价值相互否定,论证自我劳动实现的基本路径,为常态社会实现途径奠定理论依据。第四部分常态社会性质和基本功能(第十一章和结束语):通过常态社会和异化社会比较分析,对常态社会和异化社会划分进行论证,揭开了常态社会基本矛盾和核心价值。结束语主要对书名变动作了说明,常态社会不仅可以作为构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社会基础,同时也是社会科学理论形成的社会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中》:本书内容分为如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人类文明社会国家权利异化及其表现形式。国家权利异化是人类文明社会异化的表现形式,本书首先分析了国家权利异化的基本内容,进一步分析国家权利异化中的人性异化以及国家权利异化的本质(一、第二、第三章),为分析常态社会国家奠定理论依据。第二部分:常态社会国家基本原理。根据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论证常态社会国家基本定义和特征,在这个基础上分析论证国家权利和权利运行机制以及常态社会基本矛盾,为论证常态社会国家治理基本原理奠定理论依据(第四、第五、第六章)。第三部分:常态社会国家治理基本原理。首先揭示常态社会国家政治基本定义和特征。认为国家治理是国家政治方略的具体化,通过比较方式分析、论证国家治理基本原理,指出实现常态社会国家的基本步骤(第七、第八章)。《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下》:《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下),原名《人类文明社会生产异化》分为如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人类社会生产的异化。从原始社会生产起源为起点,分析人类社会常态生产向异化生产转化,进而分为生产异化和国家生产异化基本内容(一、二、三章)。第二部分生产的基本含义。首先界定劳动与生产的基本含义,指出劳动不等于生产,为分析生产含义奠定理论依据。根据劳动与生产基本定理论证生产、生产力、生产资料和生产对象概念与特征。指出生产的主体不是人而是生产组织(第四、五、六、七、八章)。第三部分经济理论立论基点。首先评析东西方经济理论立论基点,指出其缺陷,根据生产定义界定常态社会经济立论基点,为论证经济学理论主体奠定理论依据(第九、十章)。第四部分经济主体及其运行机制。从理论分析东西方经济主体的缺陷和经济运行机制的矛盾和困难,论证常态社会经济主体和运行机制,并根据这一理论验证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问题做出新的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