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爱盆景早已不是新鲜事,唐代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人兼画家王维就是一位盆景爱好者。冯贽《记事珠》中云,王维以黄瓷斗贮兰蕙,养以荷石,累年弥盛;宋代的苏东坡、陆游不仅亲自制作盆景,且往往触景生情,诗兴勃发,对入画的盆景加以吟咏,留下许多名句:“我持此石归,袖中有东海……置之盆盎中,日与山海对。”(苏东坡《取弹子石养石》),“雁山菖蒲昆山石,陈叟持来慰幽寂。寸根蹙密九足瘦,一拳突兀千金直。清泉丘缶相发挥,高僧野人动颜色。盆山芬然日在眼,此物一来俱扫迹。根蟠叶茂看愈好,向来恨不相从早,所嗟我亦饱风霜,养气天功日衰稿。”(陆游《菖蒲》)。这些诗篇不仅表述了“小中见大”的艺术手法,还对盆景作了细致的描述和赞美。在此次西泠春拍的园艺盆景专场中,有一盆锦松,不仅树龄已达三百五十多年,同样,它所经历的历史背景和历史人物的关系也颇为丰富。在日本盆栽界,流传着极有来头的两盆贵重盆栽,即蒋介石培育过的松。说起这两盆被蒋介石培育过的盆景,就要引出另两位对中网近代史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一位是孙中山,另外一位是梅屋庄吉,梅屋庄吉是日本明治末期在日本电影界掀起巨大旋风的风云人物,同时他也是孙中山的盟友和辛亥革命资金来源的重要支援者。孙中山在日期间,梅屋庄吉夫妇不求任何回报地支援中国革命,在各方面像慈母一样悉心照料孙中山和宋庆龄,孙中山回国后曾电梅屋:“逗留贵国期间,感谢诸君关照。今后亚洲民族复兴,切望阁下协力。”可见当时两人交往感情之深。在电影业获得巨大成功的梅屋氏于1909年,也就是今天的东京新宿区,建了宽达5000平米的自己的豪宅和影棚。根据当时的住宅布置玎以看到,梅屋氏作为盆景爱好者在园内设有不少盆栽棚,辛亥革命期间,作为孙中山的追随者,在日本留学的蒋介石经孙中山引荐寄宿在梅屋府,当时实业家多爱盆景,蒋介石也十分喜欢盆景,由其培育浇水的锦松就是在1909年至1911年寄宿于梅屋府上时的闲暇所为。当年梅屋庄吉的盆栽棚有许多的名树佳木,但传承下来的亦仅有两盆而已,而作为被蒋介石培育过的盆景,则尤其显得珍贵。这其中一盆锦松,我们得以在此次西泠春拍的拍场中呈现,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展示,它不仅有着高龄的树龄辗转来到中国,而且它还见证了一段世界历史。此锦松盆景,披绿挂翠,挺拔隽秀,颇为洒脱。日本于1991年11月出版的《近代盆栽》和2009年10月出版的《近代杂志》曾刊登过此盆景,对蒋介石与此盆景的渊源有过详细的记录和报导。同时,由日本盆栽协会发行的《昭和①盆栽谱》的出版物上,也曾做过此锦松的详细介绍。该锦松作为日本贵重盆栽登录树,至今仍保留有它的登录番号(第533号)。观内在之心理盆景欣赏的效果是盆景与观者互动交流中产生的。盆景艺术一贯是以“小中见大,缩龙成寸”为特点的创作手法,将浩瀚的大干世界浓缩于有限范围,从而让观者领略到大自然的神韵与风采。在欣赏盆景时,“观”的阶段要“穷形尽相”,体察人微。我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文化素养、思想情感等,运用丰富的联想和思维等心理活动,去扩充、丰富盆中之景,领略、开拓盆景意境的过程,用澄澈胸怀去欣赏盆景的美,会别有一番艺术感受。美国美学家莱辛说:“动态美是一纵即逝而百看不厌的美。它是飘来忽去的。因为我们回忆一种动态,比起回忆一种单纯的形状和颜色,一般要容易得多,也生动得多。”盆景的优美线条,造型动势,都体现了人们在观赏盆景动态之美后,会对其回味无穷,过目难忘。如拍品黄山松,此黄山松郁郁苍苍,枝干挺立,浚霄直上,瘦叶如针,梳风掩翠。主干的吸水线一圈圈缠绕舍利干向上生长,造型静中有动,活泼生动,根部的两段小舍利干像两只仰望星空的小动物,为整个盆景更添一丝生机。盆景艺术从古至今不断发展,现在已经慢慢形成了自己的美学理念,人对美的追求却依然没有止境。希望西泠拍卖的园艺盆景专场,同样能给盆景爱好者们带来新的美的享受,在诗意般的盆景艺术中体会别样的意境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