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缠绕的诗学:德勒兹思维方法研究/中国艺术学文库·艺术学理论文丛》分为方法的呈现、方法的实践和方法的反思三部分。在“方法的呈现”部分:《缠绕的诗学:德勒兹思维方法研究/中国艺术学文库·艺术学理论文丛》将借助讨论德勒兹思想成熟期的这两本著作,分析德勒兹如何使用“差分化”的方法,把建构在同一上的系统改造为建构在差异上的“活”系统。在“方法的实践”部分,《缠绕的诗学:德勒兹思维方法研究/中国艺术学文库·艺术学理论文丛》将借助“差分化”方法的两个应用案例,展示了这一思维方式的解释能力。为此,《缠绕的诗学:德勒兹思维方法研究/中国艺术学文库·艺术学理论文丛》首先讨论了德勒兹如何在对柏拉图后期著作的阐释中,通过差分化去应对“非存在”和“幻象”等思维难题;又如何在对刘易斯·卡罗尔文学文本的阐释中,借助“差分化”去回应“非意义”、“无穷倒退”、“模棱两可”等意义难题。在“方法的反思”部分,本文引入了生命哲学的坐标,探讨了“差分化”双重思维结构的“活力论”来源,以及“差分化”方法的局限。众所周知,德勒兹的艺术理论和艺术阐释极其重要,又晦涩艰深。通过思维方法进入德勒兹的思想,不仅有助于我们切入这一思想的内核,也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这一思维方法的实践所产生的各种文本——尤其是该方法在电影、绘画、文学等领域的重要阐释实践。方法的应用实践处理的不仅是电影、绘画、文学等艺术内部的问题,也是借助这些艺术文本而呈现的哲学和伦理问题,更是艺术的哲学和伦理纬度本身。更重要的是,我们将通过直面生产这些文本的阐释方法,了解这个方法要处理的问题、采取的措施、产生的效果,进而才能带着这样的问题视野和方法意识关照德勒兹对艺术的阐释——不仅关注他说了什么,也关注他怎么说又为何要以这样的方式说。最终我们才有可能借鉴和改造其方法,开展我们自己的艺术阐释实践,将其理论的精髓和核心应用在对新兴互联网艺术的研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