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清代短篇文言小说集。书中的多数作品通过谈狐说鬼的手法,对当时社会的腐败、黑暗进行了有力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矛盾,表达了人民的愿望。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淄博)人,出生于一个败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在科举场中很不得意,满腹实学,屡不中举,到了71岁,才考得了贡生。为生活所迫,他先是做过短期的幕宾,后来长期在官宦人家为私塾教师。舌耕笔耘近42年,直至61岁时方撤帐归家。1715年正月病逝,享年76岁。《聊斋志异》内容上大致分为以下几类:一是才子佳人式的爱情故事;二是人与人或非人之间的友情故事;三是不满黑暗社会现实的反抗故事;四是讽刺不良品行的道德训诫故事。书中,蒲松龄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由于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聊斋志异》堪称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巅峰之作。《聊斋志异》完成于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在蒲松龄生前多以抄本流传,到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才第1次由赵起呆在浙江严州刻印。后世著名的版本有铸雪斋抄本、青柯亭刻本等。历来对《聊斋志异》的评价都非常高。蒲松龄的同乡好友王士祯为《聊斋志异》题诗:“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时。”纪晓岚称赞:“才子之笔,莫逮万一。”郭沫若评价说:“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老舍评价说:“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