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关键概念的界定
1.2.1 土地
1.2.2 城市土地
1.2.3 土地市场
1.2.4 城市土地潜力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现状
2.1 经济学关于城市土地利用的基础理论研究
2.1.1 古典经济学对土地的研究及农业区位论的产生
2.1.2 新古典经济学对土地的研究及同期区位论的发展
2.1.3 土地经济学对城市土地利用的研究
2.1.4 城市经济学对城市土地利用的研究
2.2 国内对城市土地潜力的研究
2.2.1 城市土地潜力概念和内涵的认识
2.2.2 城市土地潜力丰裕度评价
2.2.3 城市土地潜力形成原因
2.2.4 城市土地潜力的实现方式
2.2.5 已有的关于内涵挖潜的管理经验
2.3 结语
第3章 国内外城市土地潜力开发的现状分析
3.1 发达国家和地区城市土地潜力开发的现状
3.1.1 英国
3.1.2 关国
3.2 我国城市土地潜力开发的现状
3.2.1 我国台湾省
3.2.2 我国大陆地区
3.3 国内外对比
第4章 城市土地潜力的标准、背景及概念
4.1 标准——一般城市土地市场的土地资源配置
4.1.1 静态模型中城市土地价格形成
4.1.2 静态模型中城市土地资源的配置
4.1.3 动态模型中城市土地价格形成
4.1.4 动态模型中城市土地资源的配置
4.2 背景——我国城市土地市场结构的特殊性
4.2.1 产权基础
4.2.2 交易主体及作用
4.2.3 市场层次及交易方式
4.2.4 城市土地市场结构特征——二元性
4.3 城市土地潜力的概念界定及类型划分
4.3.1 城市土地潜力的概念界定
4.3.2 城市土地潜力的类型划分
第5章 我国城市土地规模潜力形成机制及测算方法
5.1 土地市场层次选择及价格曲线确定
5.1.1 基于价格的城市土地边界确定
5.1.2 市场层次选择——土地征收市场、二三级市场
5.1.3 土地征收市场及二三级市场的价格曲线
5.2 城市土地规模变动规律、规模潜力来源和特征
5.3 城市土地规模变化轨迹
5.3.1 城市建成区的扩张
5.3.2 开发区的发展
5.4 城市土地规模潜力的测算方法
5.4.1 模型选择
5.4.2 土地市场价格吻合程度的测度
5.4.3 计算步骤
第6章 我国城市土地密度潜力形成机制及测算方法
6.1 土地市场层次选择及价格曲线确定
6.1.1 市场层次选择——一级市场、土地收购市场
6.1.2 价格曲线确定
6.2 城市土地密度变动规律和密度潜力来源
6.2.1 城市土地新开发密度
6.2.2 城市土地再开发密度
6.2.3 城市土地密度潜力的来源和特征
6.3 我国城市土地密度变化轨迹
6.3.1 城市土地密度整体变化情况
6.3.2 新开发土地的密度特征
6.3.3 城市土地再开发
6.4 城市土地密度潜力的测算方法
6.4.1 评判角度及方法选择
6.4.2 潜力评判公式
第7章 实证研究
7.1 实证一:南通市城市土地规模潜力测算
7.1.1 研究区域概况
7.1.2 城市土地市场建设历程及城市土地利用现状
7.1.3 不同市场层次的交易数量及价格
7.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