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文学艺术文学文学理论20世纪西方文学作品中的生态伦理思想分析

20世纪西方文学作品中的生态伦理思想分析

20世纪西方文学作品中的生态伦理思想分析

定 价:¥30.00

作 者: 刘春伟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丛编项:
标 签: 暂缺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519204518 出版时间: 2015-11-01 包装:
开本: 32开 页数: 165 字数:  

内容简介

  生态伦理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系统和社会环境系统之间的伦理道德行为关系的学科。当生态伦理学的发展经历了从形式研究到本体追问的范式转换的时候,生态伦理学的研究范围也扩大到了环境科学、哲学、社会学和文学等各个领域。20世纪既是人类技术架构和物质文明进步的重要时期。也是生态环境恶化*剧烈的时代。人类在取得了日新月异的物质文明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资源、环境和人口等问题的多重挑战。如何倡导绿色生态的生活方式来合理利用有限的地球资源,成为人类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正确的生态伦理道德观的树立不仅要依靠生态伦理学读本进行理性灌输和规范,也需要平实并贴近生活的素材来培养。从文学作品出发来探求生态伦理思想是指从传统意义上的文学作品中,寻找文学研究价值以外的环境与生态伦理意蕴,从中归纳生态伦理思想发展大致脉络并树立积*的生态伦理观。本论文从20世纪西方文学作品的角度出发,以20世纪的时间顺序为基本线索,在以生态伦理学基本理论为框架的基础上,探求20世纪西方文学作品中生态伦理思想的演变过程。文学作品中的生态伦理意识的表达,具有多维度、广泛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在这些体现生态伦理思想发展路径的文学作品中,部分作品并不是该作品所处时期的主流作品或具有显性的生态伦理思想,但是却成为生态伦理发展链条中有机的一环,成为社会生态伦理意识的多层次多元素体系的架构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绪论部分对论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加以简单介绍,并概括了国内外生态学、生态伦理学和文学的交叉学科研究的发展历程和主要学术成就;本部分还包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为了能够合理阐释从文学角度来研究生态伦理学思想的必要性,第二章将20世纪的文学发展史和哲学发展史的向度联系起来,按照时间和流派的顺序,揭示了文学作品演进和变迁中折射的哲学思考和生态伦理意识的逐渐显现过程。本部分强调:文学与生态伦理学间的互动关系并不意味着两者间的价值观和文化形态是可以任意转换的。第三章为20世纪的文学作品中的生态伦理思想分析奠定历史基础,简述了20世纪前的文学浪潮,即浪漫主义思潮中涌现的多种形式的具有生态伦理思考意蕴的文学作品对20世纪文学作品生态伦理思想的影响,并对其性质进行归纳。第四、第五和第六章是论证的主体部分,将20世纪的西方文学发展历程按照20世纪初至3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和60年代至90年代的时间节点进行划分,分析并阐明了各个时段文学作品中显性与隐性的生态伦理思想。这种安排是根据生态伦理学在20世纪的发展特征以及20世纪主要社会背景和思潮来划分的,强调的是文学的社会性和历史性。每个章节以该时期有影响力的生态伦理思想的理论框架为出发点,比照同时期文学作品中的生态伦理思想,探索文学作品中折射的生态伦理思想与生态伦理学意义上的生态思想的耦合与疏离,从而总结出文学作品中的生态伦理思想的特质,即:20世纪的文学作品中所表达的生态伦理思想,与生态伦理学的理论体系建构之间出现了“先发性”、“引导性”、“同步性”和“滞后性”等多种不同的耦合关系。第七章为结论部分,总结了论文意义和创新点,从异质性、前瞻性和多发性等角度阐述了本论文的写作意义和创新之处。《20世纪西方文学作品中的生态伦理思想分析》目的是在文化多元性的时代背景下,引导读者在解读传统文学原的过程中,真实领悟自然对人类精神文化的坐标性作用,摒弃人类妄自尊大的想法,建立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世界,倡导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科技文化等正当与善的统一。

作者简介

暂缺《20世纪西方文学作品中的生态伦理思想分析》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摘要
1.绪论
1.1 SHOU*选题背景与SHOU*选题意义
1.1.1 SHOU*选题背景
1.1.2 SHOU*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宄思路
1.3.2 研究方法
2. 20世纪西方文学思潮简介
2.1 20世纪西方文学发展中的哲学背景
2.1.1 现代主义文学与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定义
2.1.2 象征主义
2.1.3 自然主义
2.1.4 表现主义
2.1.5 意识流
2.1.6 未来主义
2.1.7 存在主义
2.1.8 荒诞派
2.1.9 黑色幽默
2.2 文学与哲学的关系
2.2.1 文学与哲学相互独立与依存的关系
2.2.2 文学作品的生态伦理教育功能
2.2.3 文学与生态伦理学发展的相互促进
3.浪漫主义文学对20世纪文学中生态伦理思想的影响镱
3.1 20世纪前的浪漫主义文学之生态伦理思想概述
3.2 浪漫主义文学中朴素的生态伦理思想
3.3 浪漫主义文学中的“最简物质”生态伦理思考
3.4 浪漫主义文学中的超验主义自然观
4.20世纪初至30年代文学作品中敬畏生命之生态伦理观
4.1 20世纪前矛盾的生态伦理观与20世纪生态伦理学发展
4.1.1 20世纪前的矛盾生态伦理观
4.1.2 20世纪生态伦理学发展
4.2 20世纪初施韦泽“敬畏生命”的生态伦理思想
4.3 20世纪初至30年代文学发展与生态伦理的关系
4.3.1 托马斯·哈代与生态女性主义
4.3.2 约翰·缪尔作品与整体主义生态观。
4.3.3 杰克·伦敦与种际正义
4.3.4 劳伦斯作品中的生态维度
4.4 20世纪初至30年代文学中的生态伦理思想总结
4.4.1 文学作品中的生态伦理思想的前瞻性
4.4.2 前瞻性文学作品的局限性与系统性生态伦理思想的缺乏
5.二战前后之危机时代西方文学作品中的大地伦理学思想
5.1 利奥波德与大地伦理学
5.1.1 利奥波德理论形成过程
5.1.2 大地伦理学
5.2 《愤怒的葡萄》中被割裂的大地与人类关系
5.2.1 《愤怒的葡萄》中的生态主题
5.2.2 《愤怒的葡萄》对技术的批判
5.2.3 《愤怒的葡萄》中女性与自然一体化
5.3 《熊》与大地伦理
5.3.1 福克纳与《熊》
5.3.2 人类生存与荒野、动物生存的冲突
5.3.3 人类文明对自然的粗暴干涉
5.3.4 人、动物与自然的共同体
5.4 《野草在歌唱》中的自然与人一体化
5.4.1 多丽丝·莱辛与《野草在歌唱》
5.4.2 《野草在歌唱》中的生态整体主义
5.4.3 《野草在歌唱》与女性生态主义
5.4.4 《野草在歌唱》与精神生态学
5.5 《老人与海》的生态观
5.5.1 海明威与《老人与海》
5.5.2 《老人与海》中矛盾的生态观
5.6 二战前后文学作品折射的生态伦理观总结
5.6.1 文学作品中的技术观与生态伦理学中技术观的一致性
5.6.2 动物价值论特点
5.6.3 认知自然与构建自我的关系
5.6.4 文学作品生态伦理思想与生态原型的有机关系
6.20世纪60至90年代文学作品的多元化生态伦理思想向度
6.1 60—90年代的生态伦理学进展与环保运动
6.1.1 后现代主义思潮与生态伦理学理论的关联性
6.1.2 生态伦理学的繁茂发展
6.1.3 西方环保运动的蓬勃发展
6.2 《寂静的春天》中的生态伦理思想向度
6.2.1 《寂静的春天》中生态共同体的概念
6.2.2 除草剂和杀虫剂对自然的破坏
6.3 爱德华·艾比与“生态性故意破坏”
6.3.1 爱德华·艾比介绍
6.3.2 《有意破坏帮》与生态性有意破坏
6.3.3 《有意破坏帮》的“技术单向性”作用
6.3.4 “生态性故意破坏”的社会影响
6.4 《玛拉与丹恩历险记》的生态警示
6.4.1 《玛拉与丹恩历险记》与生态精神麻木警示
6.4.2 “本我”、“自我”与“超我”与深层生态学
6.4.3 《玛拉与丹恩历险记》与生态女性主义
6.5 《羚羊与秧鸡》与技术异化
6.5.1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与《羚羊与秧鸡》
6.5.2 羚羊:技术异化的代表
6.5.3 《羚羊与秧鸡》引发的哲学思考
6.6 本时期文学作品中的生态伦理思想特征
7.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