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文件与规定
关于实施高等学校课程改革的决定
高等学校教材编写暂行办法
《中国新文学史》教学大纲(初稿)
关于各高等学校组织翻译苏联教材制定计划时应注意的事项的指示
关于组织交流高等学校教师编写的讲义的几项规定
关于改变制订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办法的通知
关于高等学校文科教学方针和教材编选工作的报告
关于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编选情况和今后工作意见的报告
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简介
第二编 事件与问题
(一)当代文学能否写史
当代文学不宜写史
关于“当代文学史”
当代文学应该写史
(二)“20世纪中国文学”与新文学整体观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三人谈·缘起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论”批判
新文学史研究中的整体观
(三)重写文学史
关于重写文学史专栏的对话
历史视野中的“重写文学史”
“重写文学史”:个人主体的焦虑
关于“重写文学史”的辨析
(四)“再解读”与海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我们怎样想象历史
重写中国文学史
——王德威教授访谈之一
“再解读”:文本分析与历史解构
“再解读”研究述评
“再解读”的再解读
——唐小兵教授访谈录
(五)“重返八十年代”
怎样对“新时期文学”做历史定位?
——重返八十年代文学史之一
重返八十年代:为何重返以及如何重返
——就“八十年代文学研究”接受人大研究生访谈
“重返八十年代”与当代文学史论述
第三编 评价与探索
(一)当代文学评价
对中国当代文学60年的评价
王蒙、陈晓明为何乐做“唱盛党”?
当代文学一片凋零?
——如何评价当代文学
当代文学:基本评价与五个面影
“莫言热”背后,如何确立当代文学价值?
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二)“十七年文学”评价
文学评论与价值取向
——从“十七年文学”的评价谈起
当代文学史写作及相关问题的通信
十七年文学”研究的学科史意义
关于“十七年文学”的评价问题
“十七年”文学:如何进入文学史?
(三)“红色经典”评价
“红色经典”:虚假的命名?
论“红色经典”的经典性意义和经典化定位
“史诗性”与“红色经典”的文学价值评估
红色经典及其当代境遇
——一当代文学的红色传统与当代变异
(四)学科建设与探索
我们为何犹豫不决
一个人与一个学科
当代文学学科的认同与分歧的反思
当代文学学科建设与史料意识的自觉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评论》编辑部“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建设及教学改革研讨会”纪要
文学的身份认同:民族的还是国家的?
——与陈国恩教授商榷
第四编 时问与空问
(一)当代文学时间:分期问题
关于建构百年文学史的几点意见和设想
近代、现代与当代文学的历史分期须重新划定
欧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历史分期
认真求实,共同探索
——中国近、现、当代文学史分期问题讨论会纪实
(二)当代文学空间:入史问题
关于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少数民族文学”的“历史叙述”问题
少数民族文学怎样“人史”
多民族文学史的编写问题
台港澳文学如何人史
台港澳文学与文学史写作
——再谈20世纪中国文学的整体视野
台港澳文学史叙述与中国当代文学史空间维度
海外华文文学不能进入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世界华文文学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建设的作用和价值(节选)
——以战后中国文学转型为例
“海外接受”文学史写作的可能
分论易整合难
——现代通俗文学的整合入史研究
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的“现代性”和入史问题
文学史书写中的通俗文学地位论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