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肘后备急方(套装共3册)》,晋代葛洪著。葛洪(283—363年),字稚川,号抱朴子,晋丹阳郡句容(今江苏句容县)人,东晋的医药学家、炼丹术家、道教理论家,在医学、制药化学以及道教改革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咸和初,葛洪辞官隐居广东惠州罗浮山,行医、布道、著述。其中的除《肘后备急方》外,尚有《抱朴子》《神仙传》等。《肘后备急方》成书于公元326—341年,乃葛洪摘录其所撰《玉函方》(其一百卷)中可供急救医疗、实用有效的单方、验方及灸法汇编而成。“肘后”即谓此书可以挂在肘上随时携带,与急症临床袖珍手册相类。《肘后备急方(套装共3册)》初名《肘后救卒方》,后经梁代陶弘景(456—536年)增补录方一百零一首,改称《补阙肘后百一方》;金代杨用道(生卒年不详)摘取《证类本草》中的单方以附之,名《附广肘后方》,故今本实为经陶、杨增补之本,简称《肘后方》。名虽屡易,大旨仍在,未失本意。以其“备急”,书中选方亦以简、验是务,用药多易得、廉价之品,乃穷乡贫户简便实用的救急方书。该书现存八卷,七十篇,约一千八百九十八方,其中偏、单、验方一千七百六十八条。一至四卷内科病为多,五至六卷为外科病,七卷为虫兽、中毒等,八卷为百病备急丸散及牲畜病。每一病候均述其病源,详列病状,细论治法。所载病候以急性病为主,包括各种传染性热病及由物理、化学、生物等因素引起的急症,旁及常见而多发的慢性病,另有若干兽医的内容,保留了大量珍贵的医学资料。除了便于临床实用外,《肘后备急方》对某些传染性疾病的症状、病因、治法等透彻观察和认识,在中国乃至世界医学史上也是***的。如书中记载了肺结核(尸注、鬼注)的主要症状、发病过程及传染性,提出了结核病“死后复传及旁人”的特性;并涉及肠结核、骨关节结核等多种疾病,在世界医学史上处于**地位且与现代医学认识基本吻合。对天花(虏疮)症状的记载也颇为详确。在公元317年前后的一次天花大流行中,葛洪通过周密观察,总结了该病的典型症状,书中对天花的危险性、传染性的描述是世界上*早的记载,而且描述得十分精确。恙虫病是流行于亚洲东南部的一种地方性急性传染病,病原体是一种比细菌还小的微生物东方立克次体,在我国广东、福建、台湾一带都有发病。恙虫的幼虫沙虱是传染媒介。葛洪详细而准确地描述了沙虱的生活形态以及该病的发病地域、临床特征、传染途径、预防及预后等。美国医生帕姆1878年方在其*述中记载此病,比葛洪的记载晚了1500年。书中还记载了狂犬病的治法:凡为狂犬皎伤者,当立即捕杀所咬狂犬,取其新鲜脑组织敷贴创面。此种方法初步体现了近代免疫学的思想。另外,对于流行病、传染病,葛洪提出了疠气病原说,认为这类疾病*非鬼神作祟,此说即使置于今日,也是十分有见地的。葛洪对上述诸多疾病的认识可以说是开创了我国传染病学和临床急症学的先河,因而一直受到后世医家的推崇。《肘后备急方》对麻风(癞病)、疥虫、黄疸、急性淋巴结肿大、中风、中毒、精神病及外伤等多种急症的诊治亦有精辟的论述。其以青蒿治疗疟疾的经验*为今日青蒿素抗疟药发明之远因,“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受《肘后备急方》的启发,青蒿素的分离研究成为现代抗疟史上的一大重要发现,2015年,中国科学家屠呦呦教授正是因为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疗法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此外,葛洪还在书中介绍了许多简单易行的外治法,如针法、灸法、角法(拔罐)、推拿、热熨、蜡疗等。其文字通俗,叙述简练,所列针法、灸法不记穴位名称,只谈具体部位和分寸,即不谙医者也易于掌握,有强的实用性。这些简易疗法对于治疗中风、心痛、尸厥、食物中毒及虫蛇咬伤等症都行之有效。由此可见,葛洪《肘后备急方》一书始终贯彻、体现了“简便、灵验、救急、实用”的治疗学思想。《肘后备急方》尽管卷帙不多,但内容丰富,科学价值高,是公元三世纪时重要的医学典籍,也是现存早的急症诊治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