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陈战国
自序冯友兰
第一章中国哲学的精神
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中国哲学的精神和问题
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
语言障碍
第二章中国哲学的背景
中华民族的地理环境
中华民族的经济背景
《上农》—农业的价值
“反者道之动”
对自然的理想化
家族制度
入世和出世
中国艺术与诗歌
中国哲学的方法论
海洋国家和大陆国家
中国哲学中的“常”与“变”
第三章诸子的由来
司马谈和六家
刘歆和他关于各家缘起的理论
对刘歆理论的修正
第四章孔子:第一位教师
孔子与六经
作为教育家的孔子
正名
仁义
忠恕
知命
孔子的心灵修养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第五章墨子:孔子的第一位反对者
墨家的社会背景
墨子对儒家的批判
兼爱
天志和明鬼
一个看似表里不一的问题
国家的起源
第六章道家的第一阶段:杨朱
早期道家与隐者
杨朱的基本思想
杨朱思想举例
老庄著作中的杨朱思想
道家思想的发展
第七章儒家的理想主义流派:孟子
性善说
论儒家与墨家的基本不同点
政治哲学
神秘主义
第八章名家
名家和“辩者”
惠施关于事物相对性的理论
公孙龙关于共相的学说
惠施和公孙龙学说的意义
第九章道家的第二阶段:老子
老子其人和《老子》其书
道,无名
自然的不变规律
为人处世
政治理论
第十章道家的第三阶段:庄子
庄子其人和《庄子》其书
得到相对快乐的途径
政治与社会哲学
感情和理性
达到至乐的途径
有限的观点
更高层次的观点
更高层次的知识
神秘主义的方法论
第十一章后期的墨家
关于知识和名的讨论
关于“辩”的讨论
澄清兼爱说
为“兼爱”辩
对其他学派的批判
第十二章阴阳家和中国早期的宇宙发生论
六种术数
《洪范》所描述的五行
《月令》
邹衍
历史哲学
《易传》中描述的阴阳原则
第十三章儒家的现实主义流派:荀子
人的地位
关于人性的学说
道德的根源
关于礼乐的学说
关于逻辑的理论
论其他学派的谬误
第十四章韩非子与法家
法家的社会背景
韩非子,法家的集大成者
法家的历史哲学
治国之道
法家与道家
法家与儒家
第十五章儒家的形而上学
事物之“理”
万物生成之“道”
万物变易之“道”
“中”与“和”
“庸”与“常”
从启蒙到止于至善—明与诚
第十六章治国平天下的哲学主张
秦朝统一中国前的中国政治情况
中国的统一
《大学》
《荀子》中的折中倾向
《庄子》哲学中的折中倾向
司马谈和刘歆的折中主义思想
第十七章汉帝国的理论家:董仲舒
阴阳家和儒家的合流
对宇宙本体的理论
人性的学说
社会伦理学说
政治哲学
历史哲学
对《春秋》的解释
社会进步的三个阶段
第十八章儒家兴盛和道家再起
思想的统一
孔子在汉代思想界的地位
汉代经学中古文学派和今文学派之争
扬雄和王充
道家与佛家
政治和社会背景
第十九章新道家:崇尚理性的玄学
名家再次引起人们的兴趣
对孔子的重新诠释
向秀和郭象
道是“无”
万物的“独化”
典制与道德
有为与无为
知识与模仿
齐万物
终极的自由与快乐
第二十章新道家:豁达率性的风格
风流与浪漫精神
“杨朱的乐园”
率性的生活
感情
情爱
第二十一章中国佛学的基础
佛教的传入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佛学的一般概念
二谛义
僧肇的哲学
道生的哲学
第二十二章禅宗:潜默的哲学
禅宗起源的旧说
第一义不可说
修禅的方法
顿悟
无成之功
第二十三章更新的儒家:宇宙论者
韩愈和李翱
周敦颐的宇宙论
精神修养的方法
邵雍的宇宙论
事物演化的规律
张载的宇宙论
第二十四章更新的儒家:两个学派的开端
程颢对“仁”的认识
程朱的“理”的观念的来源
程颐的“理”的观念
陶冶感情的方法
寻孔颜乐处
第二十五章更新的儒学:主张柏拉图式理念的理学
朱熹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理”或原理
太极
“气”
性和心
政治哲学
修心养性的方法
第二十六章更新的儒学中的另一派:宇宙心学
陆九渊论心
王守仁的宇宙观
“明德”
良知—来自直觉的认识
“正事”
“用敬”
对佛学的批评
第二十七章西方哲学的传入
反对更新的儒学的思潮
孔教运动
西方思想的传入
西方哲学的传入
第二十八章厕身现代世界的中国哲学
哲学家和哲学史家
抗日战争时期的哲学耕耘
哲学的性质
人生的境界
形而上学中的方法论
英文版编者引言
译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