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推动农地非农化
1.1.2 农地过度非农化及其潜在危害
1.1.3 农地非农配置急需可持续导向的技术方法和手段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价值内涵
1.2.2 自然资源
1.2.3 自然资源价值
1.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思路
1.3.2 技术路线
1.4 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文献回顾
2.1 土地资源价值核算研究
2.1.1 土地资源价值核算理论研究
2.1.2 土地资源价值核算体系研究
2.1.3 土地资源价值核算方法研究
2.1.4 土地资源价值核算研究进展
2.2 土地可持续利用规划研究
2.2.1 土地可持续利用规划理论研究
2.2.2 土地可持续利用规划方法研究
2.3 研究述评
第3章 土地可持续利用规划的理论基础
3.1 可持续发展理论
3.1.1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
3.1.2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3.1.3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3.1.4 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实现
3.2 资源配置理论
3.2.1 资源配置内涵
3.2.2 资源配置方式
3.2.3 资源配置:“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
3.3 人地协调理论
3.3.1 人地协调理论的基本观点
3.3.2 人地协调理论对土地可持续利用规划的指导作用
3.4 弹性理论
3.4.1 弹性理论的基本观点
3.4.2 弹性理论对土地可持续利用规划的指导作用
3.5 系统论
3.5.1 一般系统理论
3.5.2 灰色系统理论
3.5.3 复合生态系统理论
第4章 土地资源价值构成及其分析
4.1 土地资源价值核算的必要性
4.1.1 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4.1.2 土地资源资产化管理的要求
4.1.3 建立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要求
4.2 土地资源分类体系
4.2.1 从规划管理角度
4.2.2 从价值核算角度
4.2.3 本书的土地资源分类体系
4.3 土地资源价值分类体系重构
4.4 土地资源价值构成
4.4.1 耕地价值构成
4.4.2 林地价值构成
4.4.3 牧草地价值构成
4.4.4 园地价值构成
4.4.5 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价值构成
4.4.6 交通用地价值构成
4.4.7 水域用地价值构成
4.4.8 未利用土地价值构成
4.5 土地资源价值核算成果的应用展望
4.5.1 可持续发展评价
4.5.2 土地利用政策评析
4.5.3 土地利用规划评价
第5章 土地可持续利用规划:方法、评价及决策
5.1 土地可持续利用规划的内涵
5.1.1 土地持续利用内涵
5.1.2 土地利用规划的内涵和本质
5.1.3 土地可持续利用规划内涵
5.2 土地可持续利用规划目标与原则
5.2.1 土地可持续利用规划目标
5.2.2 土地可持续利用规划原则
5.3 土地可持续利用规划内容
5.4 土地可持续利用规划方法
5.4.1 土地可持续利用规划耦合模型的方法选择
5.4.2 灰色线性规划模型
5.5 土地可持续利用规划方案评价与决策
5.5.1 土地可持续利用规划方案评价
5.5.2 土地可持续利用规划决策
5.6 基于资源价值的土地可持续利用规划对传统规划的改进
第6章 基于资源价值的土地可持续利用规划实证检验
6.1 研究区域概况
6.1.1 自然环境
6.1.2 社会环境
6.1.3 土地利用现状及动态变化分析
6.1.4 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6.2 青岛市土地资源价值核算
6.2.1 耕地单位面积价值核算
6.2.2 林地单位面积价值核算
6.2.3 牧草地单位面积价值核算
6.2.4 园地单位面积价值核算
6.2.5 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单位面积价值核算
6.2.6 交通用地单位面积价值核算
6.2.7 水域用地单位面积价值核算
6.2.8 未利用土地单位面积价值核算
6.3 青岛市土地资源价值核算结果分析及应用
6.3.1 青岛市土地资源价值核算结果分析
6.3.2 青岛市土地资产评价
6.3.3 青岛市可持续发展评价
6.3.4 青岛市土地利用政策评价
6.4 青岛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规划耦合模型
6.4.1 青岛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规划的目标
6.4.2 青岛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规划耦合模型的构建
6.4.3 青岛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规划的解读
6.5 青岛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规划方案遴选
第7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启示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启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