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引子
1683年,康熙大帝的“南北战争”,奠定了大清帝国的对外开放格局;闽、粤、江、浙四个海关机构的设立是 “中国有海关之始”,恰克图口岸则为“中国有商埠之始”。
第一章 风云际会
从交兵到交易,中俄两国走过了漫长的历程,而两国对贸易模式的探索之路则更加漫长;恰克图口岸是如何形成,并最终成为两个超级大国合法贸易口岸的,恰克图贸易的历史功绩和地位又如何,这些都值得后世关注。
中俄贸易“第一城”/“京师互市贸易”登上了历史舞台/萨瓦东来/自贸区横空出世/延伸阅读:古代陆路贸易的几个要素
第二章 惊人同一
大清帝国为管理恰克图贸易设置了“两套班子”;三个“报关地”可以到恰克图进行贸易;恰克图口岸实行“市场准入制”;大清帝国推行人性化的通关做法。
“关长”的来历/来自天朝的改革福利/“吉祥”大臣遭遇了麻烦事儿/延伸阅读:“建”出来的自贸区
第三章 万里茶道
恰克图口岸稳定的体制机制,使长途贩运贸易成为可能;茶叶是“万里茶道”上的主角,虽然这一过程非常漫长;茶叶将恰克图这个一体化的区域经济,带入全球贸易一体化的进程中;戈壁草原、驿站、寺庙构成了商道上独特的人文景观;商道上的生存逻辑。
戈壁草原的奇观/一路茶香的背后/驿站的诉说/“庙商”奇葩/延伸阅读:“道”与商品的“联姻”
第四章 壁垒消弭
恰克图口岸贸易的壁垒如同一面镜子,折射出两个王朝价值取向的差异;大清帝国用茶叶和大黄制裁俄国;俄国初级工业品的“入市”,使口岸第一次出现失衡;贸易壁垒的消弭实现了恰克图贸易的最大自由化。
闭关,复关/大黄,大棒/农业,工业/流通品,禁限品/延伸阅读:“阵痛”过后的深度融合
第五章 波诡云谲
三十年的漠北连环走私案震惊了乾隆皇帝;西伯利亚总督嘎嘎林“贴着海关发财”;库伦(乌兰巴托)成为俄国私商走私贸易的“避风港”;发生在恰克图贸易中的绕关走私和通关走私故事。
关口浪尖/风雨大库伦/绕关走私——惊心动魄的“暗房子”/通关走私——由“没奈何”引出的话题/延伸阅读:大清“缉私警”
第六章 如胶似漆
制约国际贸易的语言、宗教和文化;多民族和气生财、和谐共融;“国子监俄罗斯学”与“内阁俄罗斯学”;“买卖城方言”与恰克图语言学校;“俄罗斯馆”是商馆、学馆、喇嘛馆,还是俄国的“领事馆”。
“外国语学院”面面观/从关公与上帝做“邻居”说开去/亚洲腹地铺开“清明上河图”/女大帝的“中国情调”/恰克图不输浪漫都/延伸阅读:文化——国际贸易的润滑剂
第七章 帝都往事
京师互市贸易是游离于崇文门税关之外的对外贸易;京师互市贸易共存续了69年,与恰克图贸易共存了34年;京师互市贸易出现了海关“邮局办”的雏形。
人傻,钱多,快来/俄国商队的北京见闻录/贸易中心再次选择了边关/延伸阅读:一个另类的“国宾馆”
第八章 长城内外
对蒙贸易是对俄贸易的基础和前提;1644年清军入关当年便开凿出的“大境门”,是大清帝国的“开放之门”;1691年多伦会盟,“旅蒙商”制度正式形成;1696年康熙御驾亲征噶尔丹,蒙汉贸易全面放开;杀虎口是晋商的出关地;恰克图“纲举”,长城内外“目张”。
草原腹地大口岸/雄关以“门”扬天下/气吞八荒归化关/虎关“转型”/延伸阅读:阿勒坦汗的心愿
第九章 殊途同归
18世纪50年代末期,大清帝国正式开启了“南粤北恰”新时代;毛皮与茶叶,是广州和恰克图贸易的商品大宗;“十三行”与“六大帮”的体制模式,折射出大清帝国南北“开放”等级的差异。
南粤北恰/彼以皮(呢)来,我以茶往/南有“十三行”,北有“六大帮”/延伸阅读:被侵略战争“拽”入近代的中国
第十章 在水一方
不平等条约使大清帝国开放了大海、大河、大江;俄商怀揣“护身符”来到了华商“后院”;俄商汉口—上海—天津—恰克图贸易路线的形成,使恰克图贸易的实质由“自贸”转型为“自运”。
江汉关讲述的对俄贸易传奇/津海关的退与让/江海新关正式开启半殖民地海关时代/延伸阅读:帝国的邻居
第十一章 乾坤逆转
1868年,华商假道恰克图口岸首次走出国门,并将商号开遍了俄国;华商与俄商展开的是一场“长矛对火枪”的贸易战。
一个短暂的春天/悲壮的史诗/“清政府”沦为形容词/延伸阅读:“俄茶倒灌”敲响的警钟
尾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