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风格”这一理念在很大程度上产生于19世纪,形成于对建筑学本身的研究过程中。在这一时期,与建筑“风格”的理念密切相关的人物是瑞士建筑历史学家海因里希·沃尔夫林(Heinrich Wölfflin)。作为具有影响力的德国文化历史学家雅各布·布克哈特(Jacob Burkhardt)的学生,沃尔夫林以近似于对待科学研究般严谨的方法,建立了一整幅有关建筑历史的图表,来描述他所提出的关于“风格的发展问题”。他同时提出并建立了五对互相对立的概念:线性/非线性;平面/凹进;封闭式/开放式;多样性/统一性;绝对清晰/相对清晰。有了这个框架,任何受过一定的视觉教育的建筑历史学家都有能力沿着这个框架对任何一部特定的建筑作品的“风格”进行确定,从而可以对这幅图表 进行不断的完善。 沃尔夫林的这个理念受到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批判。一些人批评了他的这种做法,首先,他们认为沃尔夫林把人类对艺术与建筑的体验降低到了一系列的表面化的、离散的参数层面,而否定与忽略了存在于其中的人类的主观的、直觉的与情感上的反映。并且,沃尔夫林的理论倾向于忽视内容而主张形式,同时也忽略了决定着如何建立一个建筑或艺术品的社会、经济和物质方面的因素。在沃尔夫林本质上是黑格尔主义(Hegelian)的思想里,“风格”有着自己的独特的生命与轨迹,而艺术家和建筑师们的作用却被降低了,他们只不过是那些仅仅按照时代精神所注定的剧情脚本来进行表演的演员而已。在某些方面,这些批评开始把“沃尔夫林的理论和方法”变成了一种漫画式的讽刺。尽管如此,人们对“风格”一词还是有果断而明确的态度的,特别是对于从社会历史学的角度来看问题的历史学家们,对于他们而言,通常是以决定论与精英论来感知“风格”。 所以,在创作这样的一本书的时候,作者同时遇到了来自概念性与实用性两个方面的问题,除此之外还要面对历史方面的问题;不管建筑“风格”的理念是如何被构想出来的,19世纪的建筑师们已经开始认真的考虑自己到底是哪一种“风格”的支持者。而从另一个方面,人们把以往表现出某些共同的“文体”特征的建筑作品收集整理在一起的过程中,具有相同风格的建筑也必然会将其他风格排除在外。然而,各个时代的建筑,其产生的社会背景毕竟是极其广阔的,同时也被极其广泛的个体所塑造,所能够表现出来的多样性事实上也是现有的任何包含“文体”类别的框架难以完全涵盖的。因此,建筑“风格”在这里可以被广义地认为:在一些情况下,“风格”用非常独特的方式对建筑进行分组和分析;而在另一些情况下,“风格”则通过强调某些特定的文化趋势或建筑叙事方法,从而把表面上似乎不相关的建筑作品汇集起来;甚至在特定场合,建筑师们联合起来自己定义的一场运动也可用风格来表述,即使有的运动还称不上是一种真正的“风格”,在20世纪,人们需要对这些团体的主张保持高度的认识。而作为每一个独立的建筑师,没有必要在其职业生涯中保持一种一致的风格,他们可能在开始其职业生涯的时候属于一个“风格”,而快结束职业生涯的时候完全是另外的一种“风格”。所以,理所当然的存在这样的建筑师:他们的作品不能完全被划分成某一种风格。 本书共分九章,每一章的顺序大体遵循风格建立的时期或建筑建造的时代。其中每一种单独的“风格”是根据共同的形式特点、地理位置、大的文化趋势、运动或意识形态——或这些因素的各种组合而形成。本书的重点在于视觉上的传达:对每一种“风格”都会有一段简短的介绍,然后通过配有解说文字的图片来讲解和描述这种风格所包含的主要特征。这些特征可以是一种标志性的窗户设计,也可能是一种特定的装饰与材料,或者是隐藏在某种“风格”下的特殊的思想含义。通过这种方式,这本书可以当作一本参考书,同时也是一本具有教育意义的建筑图书。虽然“风格”的理念具有约束性或者排他性,并且“风格”有着固有的联系与分组的方法程序,但是,它从此使我们有能力去发现并升华那些曾经被我们忽视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