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拨乱反正与垦区的历史转折(1979年)
第一节 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
一 解放思想讨论的展开
二 工作重点转移的部署
三 农场革委会撤销后的双层领导体制
第二节 生产经营的战略调整
一 “突出总体、加强两翼”发展思路的提出
二 多层所有制结构的形成
三 从外延扩大再生产向内涵扩大再生产的转变
第三节 发展垦区的重大举措
一 企业经营方针的调整
二 《国营农场工作条例(试行草案)》的发布实施
三 知青大批返城与补充垦区师资力量
第四节 历史转折阶段垦区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
一 垦区准军事化组织的延续和变革
二 垦区社会组织的改革与演进
三 垦区文化教育事业的机构与发展
结 语
第二章 试验探索阶段的垦区改革(1979~ 1985年)
第一节 垦区改革的发端
一 全国农业改革的布局
二 全国垦区改革的决策
三 黑龙江垦区的改革部署
第二节 积极探索承包经营责任制
一 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财务包干责任制
二 推广浮动工资和产量工资的联产承包责任制
三 试行生产责任与浮动工资相结合的责任制
四 试行以机械化作业为主的机农联合承包制
五 实行场(厂)长负责制和承包经营责任制
第三节 摸索推广职工家庭农场
一 试办职工家庭农场的提出
二 探索“大农场套小农场”双层经营体制
三 试行小农场“四到户、两自理”改革
四 垦区家庭农场改革初见成效
结 语
第三章 垦区的对外开放和生产发展(1979~ 1985年)
第一节 引进利用外资与先进农机设备
一 利用外资与引进农机的政策成效
二 世行贷款与先进农机装备的应用引进
三 利用国外政府贷款购置现代农机装备
第二节 建设洪河农场的补偿贸易方式
一 垦区补偿贸易试点获得国家批准
二 中国洪河农场建设中的日本资金与美国设备
三 通过补偿贸易建设洪河农场的主要成就
第三节 垦区家庭农场建设的反复与完善
一 对应否兴办家庭农场的争论
二 铺开兴办家庭农场的实践
三 实现兴办家庭农场的突破
第四节 垦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一 农业机械化水平的示范作用
二 机械化对粮食增产的推动作用
三 农业机械化对出口增长的带动作用
第五节 改革开放与垦区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
一 准军事化组织的变革
二 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三 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结 语
第四章 垦区各项改革的全面推进(1986~ 1995年)
第一节 双层经营体制的建立
一 双层经营体制改革方案的出台
二 垦区适度规模经营的“三田制”启动
三 绥滨农场成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
四 《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条例》的正式颁布施行
第二节 家庭农场改革的推进
一 “四到户”与垦区家庭农场的建立
二 “两自理”与垦区家庭农场的自主经营
三 家庭农场“四到户、两自理”改革的显著成效
第三节 场(厂)长负责制和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实行
一 场(厂)长负责制的全面推行
二 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的逐步施行
三 企业相关配套改革的同步推进
第四节 垦区财务管理体制改革
一 全国企业财务制度的全面改革
二 统筹统支变为财务包干
三 财务收支上划中央财政
四 垦区财务包干体制改革的成效
第五节 垦区第二、第三产业的改革
一 实施龙头带动战略的工业发展改革
二 工商运建服企业试行承包经营责任制
结 语
第五章 深化改革阶段的垦区发展(1986~ 1995年)
第一节 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对粮食产能的贡献
一 “以稻治涝”,助推中低产田改造
二 多项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三 提高科技水平,促使科技垦区粮食大幅增产
第二节 农业机械化的快速推广
一 先进农业机械的引进与生产
二 现代化大型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
三 农业机械动力的全面提升
第三节 提升粮食产能的规划与实施
一 靠政策支撑黑龙江国营农场综合发展
二 垦区100亿斤商品粮目标的谋划立项
三 粮食产能突破100亿斤的战略意义
第四节 垦区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
一 工业发展步伐加快
二 商贸物流产业发展的提速
三 垦区多元产业发展的倍增
结 语
第六章 垦区的改革深化与结构调整(1996~ 2000年)
第一节 垦区种植业结构的调整
一 调增水稻种植面积
二 调增玉米种植面积
三 调减大豆种植面积
四 调减小麦种植面积
第二节 垦区畜牧业发展情况
一 奶牛养殖业的萎缩
二 牛奶产量的减少
三 扩大肉牛生产
四 扩大生猪生产
五 扩大禽类生产
第三节 垦区绿色有机食品产业的发展
一 绿色有机食品种植面积的扩大
二 绿色有机食品加工产值的提高
三 绿色有机食品农牧企业的增加
四 垦区绿色有机食品品牌的培育
第四节 垦区体制机制改革的深化
一 国企改革脱困目标如期实现
二 中小企业产权改革基本到位
三 全面实施农场内部政企改革
四 深入推进多项体制配套改革
五 垦区推进改革的三种实验模式
结 语
第七章 垦区的农业产业化及其成就(1996~ 2000年)
第一节 北大荒农垦集团的组建
一 企业集团化改革的国家决策
二 农垦北大荒集团的谋划建立
三 集团化龙头发展的多元举措
第二节 农垦北大荒集团的发展
一 集团发展的战略规划
二 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
三 成为农业的领军龙头
第三节 农垦北大荒集团业绩的提升
一 提升绿色品牌的影响力
二 进军国内、国外两个市场
三 集团综合硬实力的跨越
第四节 垦区产业化发展的举措
一 加快集团化发展
二 加快工业化步伐
三 推进三产融合发展
四 规模化集聚的加快
第五节 产业化集团带动下的家庭农场
一 企业与农场利益关联机制的建立
二 龙头企业对家庭农场的反哺
三 家庭农场成为企业原料的基地
结 语
第八章 垦区在深化改革开放中阔步前行(1996~ 2000年)
第一节 垦区职工家庭农场的快速发展
一 “大农场套小农场”双层经营体制的完善
二 农垦区域管理、内部政企分开的推进
三 家庭农场向规模化、现代化的发展
第二节 黑龙江垦区成为全国现代化大农业改革试验区
一 垦区成为农业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条件
二 垦区农业产业化的全面发展
三 建设国家现代农业试验区
第三节 新一轮农垦体制改革拉开大幕
一 “整体政企合一、内部政企分开”的体制改革
二 改革探索农业产业化的体制机制
三 农垦企业股份制改革的全面推行
四 垦区推进改革的主要成就
第四节 垦区扩大对外开放
一 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的扩大
二 新一轮垦区流通体制改革
三 域外垦区农业开发取得的进展
四 垦区外资企业发展与国外先进农业技术应用
结 语
第九章 垦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成就(1996~ 2000年)
第一节 垦区农业机械化建设
一 黑龙江垦区现代农业装备工程的启动
二 垦区机械化与空地立体化作业的实现
三 农机管理体制的改革
四 综合机械化率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第二节 垦区科技建设
一 自主创新农业新技术的推广
二 农机创新技术的应用与推广
三 畜牧新技术的推广
四 科技成果获奖情况
第三节 垦区水利化建设
一 水利建设投资增加
二 水利工程建设加快
三 有效灌溉面积扩大,易旱易涝面积减少
四 垦区水利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
第四节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一 粮食产量实现历史跨越
二 垦区纯收入和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
三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加强
四 劳动力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
结 语
第十章 垦区经济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1996~ 2000年)
第一节 垦区的生态建设
一 保护生态的举措
二 生态农业示范区的建设
三 节水垦区的兴建
四 生态旅游的发展
第二节 垦区的城镇化建设
一 垦区城镇化发展的决策
二 垦区城镇化建设的举措
三 垦区城镇化建设的成效
第三节 垦区社会发展的成果
一 职工收入水平的提高
二 教育科研质量的提升
三 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
四 社会保障能力的提升
第四节 垦区屯垦戍边的职责
一 垦区军事组织的历史演进
二 戍边维稳的重要力量
结 语
第十一章 垦区文化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北大荒精神
第一节 北大荒精神的形成与内涵
一 第一阶段(1947~1985年):从实践探索到理论准备
二 第二阶段(1986~1993年):从理论创立到总体形成
三 第三阶段(1994~1999年):从理论形成到系统成熟
四 第四阶段(2000之后):理论的深化与发展
第二节 北大荒精神的主要内涵
一 北大荒精神主要内涵的阐释
二 丰富北大荒精神的内涵
三 繁荣北大荒文化的硕果
四 出彩北大荒人物的典型
第三节 北大荒精神的继承与发扬
一 农垦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者
二 现代农业建设的排头兵
三 屯垦戍边的守护者
四 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力军
五 北大荒文化的传承者
结 语
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黑龙江屯垦史第四卷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