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哲学中国哲学中国传统哲学

中国传统哲学

中国传统哲学

定 价:¥80.00

作 者: 周桂钿
出版社: 福建教育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哲学?宗教 中国哲学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533476199 出版时间: 2017-07-01 包装:
开本: 页数: 字数:  

内容简介

  本书从宇宙论、本体论、思想方法论、知行观、价值观等方面讲述中国哲学的基本内容,揭示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性格、思维方式、认知结构、价值观念。全书共分二十四章,并收集周桂钿先生最新研究成果《董仲舒是儒家大圣人》和《求真的科学哲学家——王充》作为附录。全书内容精当,集专业与通俗与一体,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中国传统哲学普及教材。

作者简介

  周桂钿,男,1943 年生,福建长乐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中国朱子学会副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顾问。曾任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学术委员会主任,日本京都大学客座教授。主要研究中国传统哲学、秦汉哲学、中国传统科学、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等。1991 年被中国社会科学院授予“做出突出贡献的硕士学位获得者”的称号。曾主持国家社科“九五”规划重点项目,曾获北京市社科联学术成果奖,教育部学术成果奖,北京师范大学优秀教材奖等。主要著作有:《王充哲学思想新探》、《王充评传》、《虚实之辨》、《董学探微》、《秦汉思想史》、《天地奥秘的探索历程》、《十五堂中国哲学课》、《十五堂中国国学课》、《十五堂中国儒学课》等二十余部,发表文章四百余篇。

图书目录

序 1 前言 3 再版前言 4 第三版前言 5 第一章  天    论 6 一  天是什么 6 二  天命论 7 三  天人相分说 8 四  天人感应说 9 五  天道自然论 11 六  天人交相胜 12 七  天人合一说 14 八  三种天说 15 (一)浑天说 15 (二)盖天说 17 (三)宣夜说 18 第二章  气    论 20 一  气的产生和运用 20 二  汉唐元气本原论 21 三  宋明气本体论 23 四  王廷相独特的元气本原论 25 (一)元气种子说 25 (二)“合三为一”说 26 (三)“惟兹一气”说 26 (四)“气无灭熄”说 26 (五)“气为理本”说 26 五  王夫之气论新见解 27 (一)“虚空者,气之量” 27 (二)“气弥沦无涯” 27 (三)“动静者,气之二几” 27 六  气一元论与元气一元论的比较 28 第三章  阴阳平衡 29 一 阴阳论 29 二  人体的阴阳 30 三  追求平衡 31 四  阴阳论与对立统一论的异同 34 第四章  五行生克 35 一  最初的五行 35 二  五行相胜 36 三  五行模式 37 四  五行相生 38 五  五行与医学 39 六  对今天的启示 40 第五章  人    学 42 一  天人之分 42 二  性伪之分 44 三  君子小人之分 46 四  王霸之分 47 (一)隆    礼 48 (二)富    民 49 (三)尊    贤 51 第六章  宇宙论 54 一  宇宙本原论(天地起源说) 54 (一)创世说 54 (二)道生说 54 (三)气化说 56 二  宇宙系统论(天人合一说) 56 (一)《管子》宇宙系统论雏型 56 (二)《吕氏春秋》以四季为框架的宇宙系统论 57 (三)《黄帝内经》以五行为框架的宇宙系统论 58 (四)《淮南子·天文训》以方位为框架的宇宙系统论 59 三  宇宙本体论 60 四  宇宙本因论 61 第七章  孔孟之道 64 一  孔子与“仁”学 64 二  孟子与“仁政” 66 (一)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人性善” 67 (二)仁政学说的中心思想——“民为贵” 68 (三)仁政学说的基本原则——“得民心” 69 (四)仁政学说的具体内容 70 (五)实行仁政的主观动机——“尽其心” 72 三  孔孟之道的影响 73 第八章  老庄之学 77 一  老子和《老子》 77 二  《老子》的思想 77 (一)政治思想 77 (二)哲学思想 79 三  庄子和《庄子》 81 四  《庄子》的思想 82 五  老庄之学的发展 86 第九章  诸子百家 88 一  墨    家 88 二  名    家 90 三  法    家 92 第十章  经    学 98 一  五经简介 98 二  经学的产生 100 三  经学的怪现象 102 (一)“微言大义” 102 (二)“皓首穷经” 103 (三)纬    书 103 (四)天子裁决 104 四  经学的分派与流行 104 五  经学与传统 106 第十一章  玄    学 108 一  产生玄学的政治原因 108 二  产生玄学的思想原因 110 三  三派玄学家 111 (一)玄理派 112 (二)清谈派 114 (三)狂放派 115 第十二章  佛    学 117 一  佛  教 117 二  佛教传入中国 119 三  佛教的发展 119 (一)佛教中国化 119 (二)佛教与政权互相利用 120 (三)佛教极盛 121 (四)佛教“法难” 121 四  佛教哲学 122 (一)天台宗(法华宗) 122 (二)唯识宗(法相宗、慈恩宗) 124 (三)华严宗(贤首宗) 125 (四)禅    宗 128 第十三章  理    学 133 一  二程——理学创始人 133 (一)理是什么 133 (二)理有什么特性 134 (三)理欲之辨 135 二  朱熹——理学集大成者 136 (一)理    气 137 (二)理一分殊 138 (三)格物致知 138 (四)知行关系 139 (五)一分为二 140 三  理学的影响 140 第十四章  心    学 143 一  陆九渊 143 (一)心    学 143 (二)立志为本 144 (三)朱陆鹅湖之会 146 二  王守仁 147 (一)心    学 148 (二)知行合一 149 三  陆王心学的影响 151 第十五章  形神观 153 一  原始鬼魂论 153 二  精气说 154 三  王充无鬼论 155 四  佛教传灯法 156 五  范缜神灭论 158 六  形神论的发展和鬼神说的评价 160 第十六章  人性论 162 一  天降善性 162 二  性相近,习相远 162 三  性有善有恶论 162 四  性无善无恶论 163 五  孟子性善论 163 六  荀子性恶论 164 七  董仲舒论性 165 八  性情相应论 166 九  用气为性论 167 十  教扶善,法抑恶 167 十一  性三品论 168 十二  性善情恶论 169 十三  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 170 十四  存天理,灭人欲 170 十五  心性一元论 171 十六  习成全性论 172 十七  性日生日成论 172 十八  气性一元论 173 第十七章  义利论 176 一  义利的原始意义 176 二  义以生利,义利统一 176 三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77 四  行义言义,功贤耕织 178 五  何必曰利 179 六  好义欲利,人之两有 179 七  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180 八  义利之辨 181 第十八章  心力论 185 一  劳心劳力的分工 185 二  劳心劳力的功用 188 三  劳心劳力分工的消失 194 第十九章  德才论 198 一  德重才轻论 198 二  才重德轻论 200 三  才德殊用论 202 四  才德相资论 203 五  德才体用论 205 第二十章  知识论 208 一  知识的来源 208 二  知识的证明 211 三  知行关系论 215 (一)知行先后之争 215 (二)知行难易之争 216 (三)知行轻重之争 217 第二十一章  历史观 220 一  历史是前进的,还是后退的 220 二  历史的动因 223 (一)天命史观 223 (二)圣人史观 225 (三)理势史观 226 (四)民生史观 227 第二十二章  大一统论 230 一  “大一统”的由来 230 二  “大一统”的发展 231 三  “大一统”的作用 233 四  “大一统”的命运 235 第二十三章  分合论 237 一  周    公 237 二  孔    子 238 三  董仲舒 239 四  朱    熹 242 五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244 第二十四章  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化 246 一  中国传统哲学的卓越贡献 246 二  中国传统哲学需要现代化 248 (一)整体与个体 248 (二)统一和多样 249 (三)模糊和精确 249 (四)守旧和创新 250 (五)人治和法治 251 附录: 董仲舒是儒家大圣人 253 求真的科学哲学家——王充 259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