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科学技术环境科学、安全科学环境科学基础理论北京市碳排放的格局变化与驱动因子研究

北京市碳排放的格局变化与驱动因子研究

北京市碳排放的格局变化与驱动因子研究

定 价:¥40.00

作 者: 张旺
出版社: 新华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暂缺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516630693 出版时间: 2017-04-01 包装:
开本: 16开 页数: 198 字数:  

内容简介

  《北京市碳排放的格局变化与驱动因子研究》尝试探讨性地综合运用地理学、土地科学、生态学、经济学、管理学和环境科学等多学科理论和方法,分析北京市碳排放的时空格局、结构与水平,找出与主要世界城市的低碳发展差距,弄清土地利用变化对碳排放的影响及森林质量对碳吸收的影响,揭示碳排放的主要人为扰动因素,分解碳排放的增量因素,运用情景设定法分析碳排放未来的发展趋势,测算减排潜力,提出北京节能减碳的路径选择,以期为建设低碳化世界城市提供理论基础、数据支撑和决策建议。

作者简介

  张旺,男,汉族,1974年10月出生,湖南汨罗人,理学博士,湖南工业大学城市与乡村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新型城镇化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和湖南工业大学合作成立的全球低碳城市联合研究中心副主任,被北京城市发展研究院特聘为技术副院长,客座研究员。担任的社会兼职有中国城市经济学会理事、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会员、湖南城市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湖南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湖南省地理学会理事、长株潭城市群研究会会员,湖南两型社会建设研究中心特邀研究人员。现主要从事城市与区域规划、低碳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等方面的研究。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国际背景
1.1.2 国内背景
1.1.3 案例城市背景
1.2 选题目的与意义
1.2.1 选题目的
1.2.2 选题意义
1.2.3 案例城市选择的典型意义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城市碳排放格局及其变化
2.1.1 城市碳排放的时空格局
2.1.2 城市空间变化影响碳排放
2.1.3 基于LUCC的城市碳排放
2.1.4 城市碳排放的综合构成
2.1.5 城市碳循环与碳平衡
2.2 城市碳排放的驱动因子
2.3 城市碳减排的调控路径
2.3.1 低碳城市的规划先行
2.3.2 城市碳减排的路径选择
2.3.3 城市碳减排的政策与管理
2.4 城市碳排放研究的模型与方法
2.5 案例城市的碳排放研究
2.6 国内外研究述评
第三章 原理基础与理论框架
3.1 相关概念界定
3.1.1 碳源、碳汇和碳库
3.1.2 碳循环与碳代谢
3.1.3 碳通量与碳储量
3.1.4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
3.1.5 能源耗费、能源强度与碳排放强度
3.1.6 城市低碳发展与低碳城市
3.2 相关原理基础
3.2.1 人地关系理论
3.2.2 低碳经济理论
3.2.3 环境库茨涅茨曲线假说理论
3.2.4 资源环境承载力理论
3.2.5 可持续发展理论
3.2.6 系统科学理论
3.3 研究理论框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北京市概况
4.1 自然地理条件概况
4.1.1 地理位置与面积
4.1.2 地貌类型与海拔
4.1.3 气温与降水简况
4.1.4 水资源利用概况
4.1.5 天然植被类型与分布
4.2 经济社会发展简况
4.2.1 人口与就业情况
4.2.2 经济发展水平
4.2.3 交通与城建现状
4.3 资源环境瓶颈制约
4.3.1 水资源量严重短缺
4.3.2 水土流失仍较严峻
4.3.3 能源供需矛盾加剧
4.j.4 垃圾处理问题突出
4.3.5 污染防治任务繁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北京市碳排放的时空格局变化分析
5.1 北京市温室气体排放的时序变化
5.1.1 温室气体排放的计算方法
5.1.2 数据来源与处理说明
5.1.3 计算结果与实证分析
5.2 基于LUCC的碳排放时空格局分析
5.2.1 基于LUCC的碳排放面板数据时序变化
5.2.2 基于LUCC的碳排放空间格局及其变化
5.2.3 基于LUCC的碳排放时空格局合理性评估
5.3 基于生产力的碳汇量度及其变化
5.3.1 研究方法
5.3.2 结果分析
5.4 北京市辖区的碳排放及其变化
5.4.1 估算方法
5.4.2 数据来源
5.4.3 各区碳排放净量的估算分析
5.4.4 各区低碳发展水平的比较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北京市碳排放的结构分析与水平比较
6.1 北京市生产侧碳排放的结构分析
6.1.1 估算方法与数据来源
6.1.2 生产侧能源碳排放的结构与变化
6.2 北京市碳排放水平的比较分析
6.2.1 碳排放强度的比较
6.2.2 人均碳排放的比较
6.2.3 碳排放密度的比较
6.2.4 碳排放的行业结构比较
6.2.5 能源结构的比较
6.2.6 大气污染的比较
6.2.7 就业结构的比较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北京市碳排放的影响因素与增量分解分析
7.1 北京市土地利用变化对碳排放的影响
7.1.I土地利用类型与碳排放的关系
7.I.2 土地利用变化对碳排放的影响
7.1.3 调整土地利用类型的减碳途径
7.2 北京市森林质量变化对碳吸收的影响
7.2.I森林植被净生产力变化对碳吸收的影响
7.2.2 林分起源结构及其变化对碳吸收的影响
7.2.3 林分龄级结构及其变化对碳吸收的影响
7.3 北京市碳排放的间接影响因素分析
7.3.1 影响碳排放指标的相关因素分析
7.3.2 影响碳排放指标的多因素分析
7.3.3 基于STIRPAT模型的影响因素分析
7.4 北京市碳排放增量的分解分析
7.4.1 基于LMDI法的IDA分析
7.4.2 基于I-O法的SDA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北京市碳减排的潜力分析与路径选择
8.1 碳减排的潜力分析
8.1.1 主要碳源的减排潜力
8.1.2 驱动因子的减排潜力
8.1.3 主要碳汇的减排潜力
8.2 碳减排的路径选择
8.2.1 能源消耗碳排放的情景分析
8.2.2 其他碳源和碳汇的情景分析
8.3 本章小结
第九章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9.1 主要结论
9.2 研究展望
附录:基础数据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