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地震预报,国内外开展了大规模的地形变观测,积累了海量的地倾斜、应变、重力等前兆数据,而关于地形变地震前兆问题的争论却日益激烈,地震预报也被纳入世界面临的科学难题之一。地震预报目前处于探索阶段,尽管国际上个别学者提出地震不可预报的观点,但各国都还是根据自己国家的震情、灾情等需要开展地震预报研究,争取达到减轻地震灾害的目的。我国是受地震灾害影响严重的国家之一。中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沿地震断裂带地震活动十分活跃。中国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分布广,是一个震灾严重的国家。1900年以来,中国死于地震的人数达55万人之多,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53010;1949年以来,100多次破坏性地震袭击了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涉及东部地区14个省份,造成27万余人丧生,占全国各类灾害死亡人数的54%,地震成灾面积达30多万平方千米,房屋倒塌达700万间。地震灾害的严重性成为中国的基本国情之一。我国是开展地震预报研究较早的国家之一。1966年3月8日和3月22日在河北邢台地区相继发生了6.8和7.2级大地震,造成5万人伤亡和巨大的经济损失。在严重的地震灾害面前,周恩来总理号召地震科学工作者总结经验、寻找规律,努力突破地震预报这一难关。在总理关怀下,来自多个部门的大批科技人员投入到地震预报研究中来。从此,揭开了我国地震预报研究实践的序幕。尽管地震预报之路困难,我国对地震预报研究一直不弃不离。我国地震预报研究主要分两个途径。一是研究掌握地震发生的机理及受控因素;二是对大量震例资料的总结,建立经验性预报的指标。在长期的地震预报研究与实践中,形成了长、中、短、临渐进式预报和以场求源的思路。通过近半个世纪的努力,国内外在地震预测研究方面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地震预测均面临严峻的发展瓶颈。《地应力波与地震预测基础》立足于无限(半无限)边界下的动力学思维,对地形变观测的物理意义、地震孕育的前兆模型及地震预测方法等进行了系统的解析。尽管这些问题的解决距离精确地震预测还有很远的距离,但一些新的发现将可能促进地震预测研究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