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绍兴到北京
故乡,它永远在那里等着你
我的“小学”
稽山中学:忆看谢晋拍《秋瑾》
鲁迅为什么不愿意说自己是绍兴人
诸暨枫桥:居然有这样一个小镇
绍兴:中国式的消失
假如迁都,你还会爱北京吗?
北京名人故居:城市灵魂的栖居地
二、“父母在,不远游”
灰色的北京和母亲的白发
阿爸,我想跟你说两句
娘娘走了
关于绍兴(干浥)
当我想爸妈的时候,我在想什么?(干浥)
甘蔗同学的小学毕业典礼
我的孩子,你十八了啊
三、世界观是走出来的
天山上的寒星
简单生活:瓦尔登湖与梭罗
台北的书和书店
台北,传统文化在生活中流淌
诗人:动物与植物
春江水暖“脚”先知
世界观是走出来的
四、“干煸”人大
中国人民大学算几流大学?
人大的校名之惑
人大的校徽及其他
人大哲学系的名师硕儒
人大哲学系八三级“正史”
一勺池和未名湖
五、戏如人生
闭户看《色戒》
《一步之遥》:中国也存在有思想的导演
是什么让我们走进剧场
六、我们都生活在别人的故事里
“办证”与信任社会
从咖啡馆到大历史
我们都生活在别人的故事里
1984年的国庆节
余敦康先生的魏晋风度
围棋与哲学
鲁迅说:我可以爱
复仇,暴政与暴民
七、儒学与生命
康有为的现代方略
大陆新儒学二十年:儒家切入现代中国的制度建构的几种可能且必要的途径
中国思想该如何表达自己?
道统不立,学统何存?
如何在现代中国理解“君子”和“小人”?
道德建设要从切近的规矩做起——从《弟子规》看当下的道德建设
八、花落春仍在
花落春仍在
章太炎与袁世凯
章太炎与胡适二三事
死过三回的钱玄同:钱玄同与胡适、周作人、鲁迅的“恩仇”
王国维:自杀的理由
许寿裳与章太炎、鲁迅
梁漱溟的真儒气质
直道而行的张岱年先生
汤一介先生与北京大学儒学研究院
鸟飞何疾:追忆与汤一介先生交往之点滴
九、絮絮叨叨
儒家精神是对所有人的道德期待
转型期的道德忧虑
找回耻感是道德重建的起点
时代使然,人们习惯给儒家泼脏水
谈钱理群进养老院:许多传统孝道理念已不适合当下
返之六经,出入中西,重回王道
跋:老甘蔗和小甘蔗(干浥)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