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国内外传统教学模式及其评价
第一节 国内传统“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模式的优点与缺点
一、“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模式的内涵与特征
二、“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模式的优点
三、“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模式的缺点
第二节 西方国家“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优点与缺点
一、“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内涵与特征
二、“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优点
三、“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缺点
第三节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教学模式及其优劣
一、“双主”教学模式提出的必要性
二、“双主”教学模式的内涵与特征
三、“双主”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四、“双主”教学模式的实践困境
第二章 “动态互动”教学模式的优越性与实践优势
第一节 “动态互动”教学模式的内涵与特征
一、“动态互动”教学模式的内涵
二、“动态互动”教学模式的特征
第二节 “动态互动”教学模式的优越性
一、实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融通互补
二、有效破解“双主”教学模式的实践困境
第三节 实现“双主”教学模式的合理分工
一、有助于在教学实践中针对学生因材施教
二、有助于依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灵活施教
三、有助于依据问题的争议程度调控教学情境
四、有助于依据学生的动态状况灵活切换教学模式
五、依据信息传播平台先进性灵活选择教学模式
第四节 实现“双主”教学模式的合理搭配
一、课上课下的合理搭配
二、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合理搭配
三、课堂教学过程的合理搭配
四、复习备考过程的合理搭配
第五节 实现“双主”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的交融互补
一、教师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二、教师与学生开展动态互动
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四、在相互尊重中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与探索欲望
五、有助于构建师生之间的教学信息反馈机制
第三章 “动态互动”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动态互动”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之间的理论与实践渊源
一、与“双主”教学模式理论共通
二、立足于“双主”教学模式的实践困境
第二节 学生分析
一、认知发展特征分析
二、学生起点水平分析
三、学生认知结构分析
四、学生学习风格分析
五、学生学习动机分析
六、成人学生特征分析
第三节 学习需要分析
一、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与杨英法“自我保存和自我显示理论”
二、学习需要的内涵
三、学习需要分析
四、学习需要分析的步骤与方法
五、解决问题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第四节 学习环境
一、学习环境的内涵
二、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
三、基于互联网的学习环境设计
第五节 建构主义及其对教学模式的影响
一、建构主义产生的理论背景
二、建构主义对教学模式的影响
第四章 “动态互动”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
第一节 “动态互动”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动态互动”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的必要性
二、“动态互动”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的可行性
第二节 教学目标的分析与设计
一、教学目标概述
二、教学目标的分类
三、教学目标的设计与编写
第三节 教学内容的分析与处理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
二、教学内容的编排
三、确定单元目标并对教学内容进行初步评价
四、分析教学内容类别及性质
第四节 教学媒体的选择与应用
一、教学媒体及其选择
二、教学媒体选择的基本原则
三、教学媒体选择的方法
四、教学媒体选择的程序
五、教学材料的选择与设计
第五节 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一、几种主要的教学方法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与组合
第六节 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运用
一、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二、掌握学习教学策略
三、情境一陶冶教学策略
四、示范一模仿教学策略
第七节 教学设计的评价
一、教学评价概述
二、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指标
第五章 “动态互动”教学模式的教育教学应用
第一节 “动态互动”教学模式在中小学教学中运用的难点
一、教学内容固定,师生选择余地狭小
二、面对升学考核压力,成效难以纳入现有考核评价体系
三、偏远地区硬件支持不足,师生素质参差不齐
第二节 “动态互动”教学模式在中小学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一、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鼓励教学模式创新
二、教学方法上师生互动的实际存在
三、微媒体、移动终端等为师生互动提供了便捷平台
第三节 “动态互动”教学模式在中小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积极利用微信、QQ等新媒介,开展师生互动
二、针对教学重点、难点及复习备考疑点,进行精准互动
三、依据师生交流互动需要,决定是否选用新的教学模式
四、依据主副课程的教学时间与教学方法安排,开展师生互动
五、针对中高考的志愿填报等问题,开展师生交流互动
第四节 “动态互动”教学模式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例
一、“动态互动”教学模式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运用优势
二、“动态互动”教学模式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