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丁·海德格尔-欧根·芬克:赫拉克利特
第一次:[讨论班的]推进方式。——从残篇64开始(相关残篇:41,1,50,47)。
第二次:解释学的循环。——[一]与:[一切]之间的关系(相关残篇:1,7,80,10,29,30,41,53,90,100,102,108,144)。
第三次一切一整体][一切一存在者]。——对于残篇7的不同解释(相关残篇67)。——[一切爬行者](残篇11)。——季节的到时特征(残篇100)。
第四次:”[太阳],Ft光黑夜][界限]。(相关残篇:94,120,99,3,6,57,106,123)。
第五次:一种思辨解释的难题。:永远的活火和时间?(残篇30)。
第六次:[火]和[一切](相关残篇:30,124,66,76,31)。
第七次:阐释者的差异:存在的真理(残篇16)或者宇宙学的视角(残篇64)。——赫拉克利特和思想之实事。——尚未形而上学和不再形而上学。——黑格尔与古希腊的关系。——[火的转变]和破晓(相关残篇:31,76)。
第八次:生与死的交错(相关残篇:76,36,77)。——凡人和诸神的关系(相关残篇:62,67,88)。
第九次:不死者:终有一死者(残篇62)。[唯一智慧](相关残篇:32,90)。
第十次:诸神和凡人之间的持久敞开性(残篇62)。黑格尔的“思辨”。——黑格尔和赫拉克利特的关系。——生一死(相关残篇:88,62)。
第十一次:黑格尔的“逻辑”。——“意识”和“此在”。——人之本质在光明和黑夜之间的位置(相关残篇:26,10)。
第十二次:睡与梦。——[点燃、触动]的模棱两可
(相关残篇:26,99,55)。第十三次:死亡关联,等待-希望(相关残篇:27,28)。——各种“对立”及其“转变”(相关残篇:111,126,8,48,51)。——结尾的问题:希腊人之为挑战。
编者后记(弗里德里希一威廉姆·冯·海尔曼)
译后记(王志宏)
四个讨论班
1966年勒·托尔讨论班
1968年勒·托尔讨论班
1969年勒·托尔讨论班
1973年策林根讨论班
补遗
思想的来源
巴门尼德·[浑圆
的、不跳动的真理之心脏]
德译者后记(1977年)
附录
苏黎世讨论班
1951年11月6日的谈话
本卷编者后记(库尔特·奥赫瓦特)
译后记(石磊)
中文版校者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