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华 女,1963年12月生于广西南宁。现任广西医科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校教学名师,广西高等教育学会化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化学化工学会广西分会常务理事,药学系主任,无机化学与物理化学教研室主任,广西科技项目、民族药审评专家,《广西医科大学学报》编委会编委、中文核心《食品科学》及《化学研究与应用》评审专家。从事医药化学教学研究工作至今32年。致力于多糖活性及构效关系研究,及靶向载药体系研究,主持了2项省级重点攻关课题、3项省级自然科学基金及2项厅级科研课题工作,主要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部、厅级5项课题的工作。获9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发表论文44篇(SCI 7篇,EI 2篇),获广西药学会中恒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主持教学课题省级2项、校级3项及参与1项教育部教改课题。荣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校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获省级“广西高校大学生化学化工类学术创新成果竞赛”第5~18届一等奖4项和二等奖6项。获校受欢迎十佳教师奖、全英教学受欢迎教师奖、本科教学质量奖、本科教学管理先进个人、巾帼标兵。主编了4本教材,2本获广西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和二等奖,副主编了15本及参编了10本国家“十一五”“十二五”规划纸质、数字及协编医药学教材。陈朝军 女,汉族,1957年11月生于河北保定。中共党员,无机化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曾任内蒙古医科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副主任、主任,药学院副院长、院长。现任教育部高等学校药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药学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化学会内蒙古化学学会常务理事,内蒙古自治区食品药品学会常务理事。1982年毕业于内蒙古大学化学专业。同年到内蒙古医学院(现内蒙古医科大学)药学院任教。1997年晋升副教授,2004年晋升教授。近年来主持或参与各级教学项目4项;近三年发表论文7篇,完成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教育研究会教改课题1项,承担内蒙古自治区高等教育科学“十一五”“十二五”规划课题各1项,承担内蒙古医科大学教学质量工程教改项目1项,主持、参与国家和自治区科研项目5项。副主编全国高等学校第八轮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规划教材《基础化学》(第8版);主编《医药用化学实验》教材。获内蒙古自治区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内蒙古医科大学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各1项。发表教改论文6篇,发表专业论文36篇。 主审简介 魏祖期男,1948年6月生于湖北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化学及化工学院教授(已退休),1996—2016年任中华医学会医学化学学会理事。从事医学化学教学工作至今36年。在量子化学研究领域,独创了组合数学方法推引原子谱项,快速推引等价和非等价组态原子谱项,并创造性地编制了谱项算法程序。在配位化学领域,从事配位化合物嵌入反应动力学研究、棉酚铂新型配合物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仿SOD酶配合物的合成及活性研究。是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的主要成员。发表多篇作者研究论文并为国际权威科学文献索引SCI及EI收录。主持湖北省教育厅两项教学研究课题及国家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两项子课题研究,创造学生自学训练和基础化学课程建设研究项目。作为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规划教材《基础化学》第5~8版的主编,主编了主干教材及配套教材。获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教学质量一等奖。 副主编简介 尚京川 男,1961年6月生于四川内江。现任重庆医科大学药学院教授,药学实验中心副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医药学化学教学至今35年。主要从事生物药物分析的研究工作,获四川省中医药局科技成果三等奖一项,参与完成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科委攻关等科研项目10项,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研究论文83篇,培养硕士研究生28名。编写教材16部,其中主编3部,副主编4部,国家规划教材6部。获学校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 刘 君女,1963年3月生于山东济宁。现任济宁医学院教授,山东大学与济宁医学院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导师,山东省化学化工学会医学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从事医药化学教育35年。近年来,先后主持和承担厅局级以上科研课题10余项,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主编、副主编、参编国家及省部级“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规划教材及其配套教材10余部;是省试点课程、省精品课程、校精品课程的主要负责人。获山东省高校科技进步奖、山东省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和济宁市科技进步奖10余项;获山东省高校科教兴鲁先锋共产党员、济宁市“五一”巾帼奖章、校教学名师等荣誉。 籍雪平女,1962年7月生于河北石家庄,日本信州大学理学博士。现任河北医科大学药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河北省分析仪器技术学会环境分析监测分会理事,兼任河北省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至今从事医用化学教学工作34年。致力于电化学分析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主要方向是电化学生物传感器。近年来,主持省部级和厅局级科研课题5项、省级和校级教学课题2项。作为完成人获河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SCI论文(作为或通讯作者)15篇,影响因子为7.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