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鲍岛是青岛较早的里院街区。1898年9月德国人公布了占领青岛后的di一版规划,其中就已经将大鲍岛地区规划为“中国人城”。虽然这一版的规划因遭到太多的争议而未被实施,但是里院规划的雏形却由此确定。在1899年5月4日公布的第二版青岛城市建设规划方案里,大鲍岛的里院规划已经颇具规模,今天保留下来的许多里院建筑还依然能在这张图纸里找到自己最初的样子。 2017年12月15日,72处里院建筑被列入青岛保护建筑名单,其中大部分都分布在大鲍岛街区。原来被列为棚户区改造的建筑终于在各方的努力下被列为历史建筑保护起来,至少我们不必再为它们是否会因破败而被拆除担心了,这是值得肯定的进步。加之同年规划局早些时候公布的13处青岛市历史文化街区,基本已经将青岛目前所剩的大部分里院片区囊括在内。这样一来,从历史名城到历史街区再到街区内的文物建筑和历史保护建筑,一个完整的保护体系终于成型,下面就看该如何保护与再生了。为了能够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更多关于遗产保护的基础知识和工作方法,我们尽可能地将工作切分成小体量的具体任务,目的就是为了让负责的小组在方案前期做到具有一定研究性的深度。这套教学思路几乎是照搬了柏林工业大学遗产保护研究生培养体系,用一年的时间让学生从大到小系统地针对一个对象完成整套的保护设计。另一方面作为青岛人总是在一种莫名的情怀催促下一直思考如何能够让青岛中山路一带的“老街里”重新活起来。青岛的里院改造并非全无实践,例如2008年的劈柴院改造,今天看来与改造的初衷大相径庭,很难称得上是成功的案例。这说明一般的城市设计和历史街区的保护设计在本质上还是有着很大的不同。里院的保护和再生是两件不同阶段的事情,保护是原则,活化是目标,这中间需要从严谨的价值分析去推导出改造策略,劈柴院的失败就是缺少此中间环节。而当我们面临更大规模的里院改造时,对里院价值的分析就显得格外重要。青岛里院的坎坷命运和尴尬处境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对遗产价值概念上的混淆与判断上的偏差。这种偏差并不代表对遗产价值的无知,而是因为这种价值判断直接来自于使用和利益的诉求,相比于单纯的学术上判断反而显得更加务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