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体例说明
第一章 总论句义
第一节 法以及实体、运动、性质
1.造论缘起
2.法的本质与特性
3.实体
4.性质
5.运动
6.六句义
7.实体、性质、运动的共性
8.实体、性质、运动的异性
第二节 同、异、有
1.因果关系
2.同、异
3.有性
4.实体性
5.性质性
6.运动性
7.有是一
第二章 实体之一
第一节 诸实体的差异性(1)
1.地的特性
2.水的特性
3.火的特性
4.风的特性
5.虚空的特性
6.流动性
7.风之辩
8.虚空之辩
第二节 诸实体的差异性(2)
1.诸实体中的热
2.时间之辩
3.方位之辩
4.疑惑之辩
5.声之辩
第三章 实体之二
第一节 我之辩
1.感官和对象的证明
2.证明的有效性
3.认识的证明
4.身体的证明
第二节 意与我
1.意的特性
2.我的特性
第四章 实体之三
第一节 实体的特性
1.恒常性与非恒常性
2.可知性与不可知性
第二节 身体的构成
1.胎生
2.非胎生
第五章 运动
第一节 身体及其相关运动
1.手和杵的运动
2.胎儿的运动
3.火烧者的运动
4.睡者的运动
5.草的运动
6.宝珠和铁针的运动
7.箭的运动
第二节 元素与意的运动
1.地的运动
2.水的运动
3.火和风的运动
4.意的运动
5.瑜伽与轮回、解脱
6.方位、时间、虚空的无运动
第六章 性质之一
第一节 法的特性
1.吠陀的真实性
2.布施与升天
3.苦难法
4.杀人与自杀
第二节 升天与至福之法
1.升天之法
2.至福之法
第七章 性质之二
第一节 五种性质
1.色、香、味、触
2.量
第二节 六种性质以及声、和合
1.数与别体
2.合与离
3.声
4.远与近
5.和合
第八章 性质之三(1):觉(直接知觉)
1.关于句义的认识
2.认识的对象
3.认识的感官
第九章 性质之三(2):觉(推理认识)
1.无
2.瑜伽行者的认识
3.推论的定义
4.有关声的认识
5.忆念
6.梦
7.无知与知
8.仙人与成就者的见识
第十章 性质之四
1.乐与苦
2.疑惑与确定
3.关于果与因的认识
4.总结全论
缩略符与译释所用参考文献
后记:“印度哲学”的名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