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地区汉族移民文化经历了数百年的历史变迁,在周边异质文化的挤压下,坚守和保持来源地江南文化或湖广文化的某些特质,例如九溪佛事活动、冕宁祠堂文化、木里项脚晚清服饰、盐源长柏汉族丧葬文化等。以可渡小脚为例,可渡小脚秉承着来源地江南、安徽等地的服饰文化因子。清代迁入可渡的孔、陈、梁等姓受到小脚服饰影响,终选择以明代服饰作为自己的服饰。笔者采访的苏小兰女士,本来赶上放脚运动,被婆家嫌弃,于是被迫裹脚成为“假小脚”。程家媳妇董小武来自昆明,为了更好地融入族群,开始裹脚。冕宁宏模、安顺九溪、宣威可渡三地都秉承明代具有江南特征的小袖子衣服。汉族移民作为农耕文化的成员,祖先崇拜根植于其内心深处,没有受到周围少数民族宗教影响,家家户户设置“天地君亲师”,在新居地修建祠堂和祖墓,落籍并扎根于西南地区。另一方面,在冲突中又积极吸收周边异质文化的因子,导致其自身也发生了新的变异,以一种新的文化特征来呈现,形成了具有新的含义、更为多元化的“文化孤岛”。考察五个调查点的遗留文化后发现,如今的汉族服饰,不仅具有现代服饰因子,也有周围少数民族服饰因子,更有明清汉族传统服饰因子,形成一个更具地方特色的服饰文化。当地汉族服饰不仅是周围少数民族文化因子与汉族文化因子的简单结合,而且是周围少数民族文化因子在汉族传统文化中变异、发展、创新的结果,从而使汉族服饰呈现出新的面貌。譬如九溪屯堡服饰,带有明显的来源地江南的特征,经过本土化建构,选择大脚。大脚的存在受到两方面的影响:一为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影响;二为生产劳动需求、社会风俗、自然环境等方面的综合作用。从而出现既有明代风格,又独具屯堡特色的翘头绣花鞋。三地的民居建筑、服饰文化、民俗文化等也有此类特点。文化孤岛的形成历史,在形成过程中所发生的坚守、吸取、变异和创新,为我们研究和理解汉族移民文化以及中华文化多元性的形成过程与机制、特质,提供了一个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