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发展沿革
1.1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发展
1.1.1 引入和确立阶段
1.1.2 规范和建设阶段
1.1.3 强化和完善阶段
1.1.4 提高和拓展阶段
1.2 我国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产生与发展
1.2.1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产生
1.2.2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发展
1.2.3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强化
1.3 研究现状
1.3.1 精细化生态系统的环境影响评价
1.3.2 宏观领域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1.3.3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的研究
1.4 推动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环境问题
1.4.1 资源环境退化,人均占有量低
1.4.2 生境碎片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1.4.3 区域发展不平衡,环境压力转移
第2章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理论基础
2.1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概念
2.1.1 生态环境的概念
2.1.2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
2.2 主要生态学理论
2.2.1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中的主要术语
2.2.2 生态环境保护基本原理
2.3 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
2.3.1 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的理论基础
2.3.2 退化生态系统修复的目标及原则
2.3.3 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途径和方法
2.3.4 生态系统恢复成功的评价标准
2.4 生态恢复案例:延安退耕还林草工程
2.4.1 工程背景
2.4.2 退耕还林草工程
2.4.3 良好的经济效益
2.4.4 粮食总产量趋于稳定
第3章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程序
3.1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工作流程
3.1.1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原则
3.1.2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步骤
3.2 生态影响评价项目工程分析
3.2.1 工程分析的基本内容
3.2.2 工程分析技术要点
3.3 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以及评价范围的确定
3.3.1 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
3.3.2 评价工作范围的确定
3.3.3 生态影响判定依据
3.4 生态环境影响识别
3.4.1 敏感保护目标识别
3.4.2 生态环境影响识别的内容
第4章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