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典
然统论时教,大纲有八①,依“教”设“观”,数亦略同②。
八教者:一、顿③,二、渐④,三、秘密⑤,四、不定⑥,名为化仪⑦四教,如世药方;五、三藏⑧,六、通⑨,七、别⑩,八、圆?,名为化法四教,如世药味。
当知顿等所用,总不出藏等四味。藏以析空为观? , 通以体空为观?,别以次第为观?,圆以一心为观?。
四观各用十法成乘?,能运行人至涅槃?地。藏、通二种教观,运至真谛?涅槃;别、圆二种教观,运至中谛?大般涅槃?。
藏、通、别三,皆名为权?;唯圆教观,乃名真实?。就圆观中,复有三类:一、顿,二、渐,三、不定也。为实施权,则权含于实。开权显实?,则实融于权。
注释
①大纲有八:即化仪四教和化法四教。
②数亦略同:“教”有八种,“观”有七种,故称“略同”。
③顿:即顿教,天台宗化仪四教之一,指《华严经》所说不历阶次,“顿”至佛位之教义,所以称为顿教。
④渐:即渐教,天台宗化仪四教之一,指《阿含经》《般若经》《方等经》的教义,须依次渐修,所以称为渐教。
⑤秘密:即秘密教,天台宗化仪四教之一,指“同听异闻,互不相知”,各人听到与自己根机相应的道理,所以称为秘密教。
⑥不定:即不定教,天台宗化仪四教之一,指“同听异闻,彼彼相知”,但有不同的理解,所以称为不定教。
⑦化仪:佛陀教化众生的形式方法称为化仪,教化众生的经典内容称为化法。化仪如药方,化法如药味,二者相辅相成,方可奏效。
⑧三藏:即三藏教,又称为藏教,天台宗化法四教之一,指小乘教。即为三乘各别说生灭四谛法,以析空观断见思惑,令入无余涅槃。
⑨通:即通教,天台宗化法四教之一,指诸部《般若经》。其义通大乘和小乘,既包括深奥的道理,又包括浅显的道理,为声闻、缘觉、菩萨三乘说体空无生的四谛法,使之同入无余涅槃。因为通前通后,所以称为通教。
⑩别:即别教,天台宗化法四教之一,此指《方等经》,即大乘经。因为专为菩萨说无量四谛法,按照次第用三观破三惑,使之证入中道实相之理。因为别于声闻、缘觉二乘,所以称为别教。
?圆:即圆教,天台宗化法四教之一,是指《法华经》教义。亦即为菩萨说无作之四谛,以圆融三观同断三惑,令证“不但中”之理。
?析空为观:即析空观,又称为析色入空观、析假入空观、析法入空观、生灭观、拙度观、析法观等。这是小乘佛教观点,对构成人体的要素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进行分析,分析色法至极微,分析心法至一念,从此,得出人空、法空的结论。
?体空为观:即体空观,全称体色入空观,又称为体假入空观、体法入空观、体法观、巧度观等。这是大乘佛教观点,不需要进行分析,诸法本身就是空。
?次第为观:大乘人为了证悟真如,首先从体假入空,破见惑、思惑。然后从空入假,破尘沙惑。再以此二观为方便道,最后悟入中道第一义谛,破无明惑。
?一心为观:最利根者,首先悟入各种事物无非是三谛,然后生起一心三观,这就是圆解、圆修、圆破、圆证。
?十法成乘:藏、通、别、圆四教所讲的“十法成乘”内容各有不同,详见下文。
?涅槃:梵文Nirvāna 的音译,意译灭度,是佛教修行所追求的最高理想,是摆脱生死烦恼的解脱境界。
?真谛:梵文Paramārtha的意译,是对悟性极高的学佛者所讲的真理。与俗谛合称二谛。
?中谛:即中道实理。天台宗认为中道是终极真理,第一义谛。
?大般涅槃:梵文Mahāparinirvāna 的意、音合译,意译大灭度、大圆寂等。“灭”是灭除烦恼、灭除身心;“度”是度脱生死;“圆寂”是功德圆满,寂灭相累。
?权:即权巧方便,是佛和菩萨教化众生时所采取的灵活手法,因时、因地、因人而异。
?真实:即实教,是真实究竟的教法。
?开权显实:略称开显。天台宗继承《妙法莲华经》所说的设置方便之门而显示真实之理,具体讲是“开三显一”。就教法而言,开三乘之权执,以显一乘之真实;就佛身而言,开近显远,开垂迹之近佛,而显本地之远佛。
译文
然而,总论释迦牟尼佛一生的教诲,可以归纳为“八教”,依义理而设的修行方式,其数也大略相同。
所说的八教是:第一,顿教;第二,渐教;第三,秘密教;第四,不定教。这四种“教”,称为化仪四教,就像人世间的药方一样。第五是三藏教,第六是通教,第七是别教,第八是圆教。这四种“教”称为化法四教,就像人世间的药味一样。
应当知道,顿、渐、秘密、不定等化仪四教虽有方式的不同,但它们所运用的内容,都不会超出藏、通、别、圆等化法四教,仿佛药锅虽有不同,药却都是这四味。藏教的修行实践是通过分析达到对空的认识,通教是通过体证达到对空的认识,别教是通过循序渐进的思辨达到对空的认识,圆教是通过对心识的直接把握、直接悟入达到对空的认识。
四种修行实践各用十种方法构成载体,能够运载修习的人们的心灵达到涅槃境界。藏教、通教二种修行义理,能够运载人们的心灵达到证悟真理的最高境界;别、圆二种修行义理,能够运载人们的心灵达到圆融中道实理的灭尽烦恼的最高境界。
藏教、通教、别教等三种义理内容,都可以称为权巧方便之谈;只有圆教的义理内容和修行实践,才能称为真实究竟之谈。具体讲,圆教的修行实践之中,还包括三种形式:一、顿观,二、渐观,三、不定观。为了表现真实究竟之理而采取权巧方便之说,于是权巧方便之说便包含在真实究竟之理中。以设置权巧方便之说来显示真实究竟之理,于是真实究竟之理便融汇于权巧方便之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