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三角洲地区位于山东省境内的黄河人海口区域,包括东营、滨州、潍坊、德州、淄博、烟台6个设区市的19个县(市、区),面积2.65万平方千米,占全省的六分之一,是我国第二大产棉区。棉花生产对当地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影响深远。棉花生产过程中的整地、播种、中耕、施肥、灌溉、植保和秸秆收获等环节已基本实现机械化,但棉花采收长期以来依靠人工完成,效率低、成本高,一度成为制约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乃至区域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瓶颈”。改变传统棉花种植模式,推行棉花机械采收是广大棉农的迫切需要;攻克棉花机械收获难题,实现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自2012年开始,以东营市为代表,黄河三角洲地区积极开展机采棉创新示范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截至2016年,东营市累计实现机采棉播种面积7000公顷,机械收获棉花4500公顷。全市拥有采棉机6台,占全省60%,拥有与机采棉配套的播种机、扶苗机、中耕施肥机、植保机等300多台。东营市已成为除新疆以外,全国机采棉种植面积和机械采收面积多的地区,是全国内地省份机采棉技术推广的重点市。一、机采棉推广缓慢的原因在机采棉推进过程中,东营市各级政府、农机部门、机采农机合作社和植棉大户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但相对于全市每年10万公顷的棉花种植面积,5年累计仅有不足5000公顷的机收面积,说明机采棉推广的难度很大,进度缓慢。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1.棉花效益持续下滑,影响棉农植棉积极性自2010年棉花创出籽棉11.2元/千克的高价以来,棉花价格一直在低位徘徊。2011~2016年,籽棉价格分别为每千克7.0元、7.5元、8.4元、6.4元、6.0元、6.3元,但其间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不降反升,尤其是人工费大幅度攀升,加上风涝灾害频发,棉农植棉效益连年下降,导致棉花种植面积持续减少,2011~2016年东营市棉花播种面积分别为19.0万、17.0万、13.6万、8.7万、7.6万、5.3万公顷。与小麦、玉米、水稻等粮食作物相比,植棉效益也处于劣势,种植棉花与种植粮食作物相比,平均每亩少收入200~500元。至2017年,除了部分盐碱较重的土地依然种植棉花以外,能够改种其他作物的土地基本上不再种植棉花。2.推行机采棉种植方式,种植和管理成本有所增加机采棉与传统棉花在种植模式上不同是行距发生了变化。为了适应采棉机对行收获,机采棉实行76厘米等行距种植,膜内、膜外行距均等,都是76厘米;传统棉花采用大小行种植模式,膜内行距45厘米,膜外行距90厘米。机采棉行距的加大,带来了种植和管理成本的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