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科学技术工业技术轻工业、手工业印刷媒体:原理、过程和质量

印刷媒体:原理、过程和质量

印刷媒体:原理、过程和质量

定 价:¥160.00

作 者: 狄正军 著
出版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丛编项: 造纸及其装备科学技术丛书
标 签: 暂缺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518420858 出版时间: 2018-11-01 包装: 平装
开本: 16 页数: 字数:  

内容简介

  本书是芬兰造纸工程师协会组织编写的20本造纸书中的一本。本书介绍1、新闻、出版业的新实践;2、传统印刷原理;3、传统印刷机理;4、数字印刷原理; 5、数字印刷机理;6、链接技术;7、影像原理;8、印刷中的光学影像;9、印刷质量与仪器检测;10、印刷品的主观质量;11、触觉感知质量;12、媒体经验;13、媒体应用研究;14、产品可持续性;15、媒体商业模型;16、广告模型 — 对消费者影响的概述;17、媒体概念:变化中的媒体的分析工具;18、分析未来媒体的工具

作者简介

  狄正军,毕业于武汉地质学院英语专业,1996年起在造纸行业工作,有20多年造纸行业进出口经验。1996-2005年:冠豪高新,参与了其主要造纸、涂布等生产设备的引进及对外谈判工作;2006—至今:江河纸业,任国际业务部经理,负责了大指造纸第台飘片式稀释水流浆箱出口、第个对外合作项目的合同谈判,目前主要负责江河纸业特种纸出口业务。翻译了本丛书第卷《制浆造纸经济学》英文版原著。

图书目录

目 录
第1章 新闻出版业的新实践 1
1.1 引言 1
1.2 变革中的新闻出版业 2
1.3 策划/编辑作业模式的出现 6
1.3.1 报纸的分类和组织原则 6
1.4 记者中心模式vs策划/编辑模式 7
1.4.1 记者中心模式 8
1.4.2 策划/编辑模式 8
1.5 新的视觉秩序与艺术总监的核心作用 10
1.6 新的编辑模式 12
1.7 交叉媒体:实时新闻 vs 深度报道 13
参考文献 16
第2章 传统印刷原理 21
2.1 引言 21
2.2 柔版印刷 21
2.2.1 网纹辊 21
2.2.2 柔印印版 22
2.2.3 油墨转移 23
2.2.4 柔版印刷机 24
2.2.6 柔版印刷的应用 26
2.3 凹版印刷 21
2.3.1 油墨刮刀 27
2.3.2 凹印辊筒 27
2.3.3 辊筒雕刻 28
2.3.4 压印辊筒和静电吸墨装置 29
2.3.5 油墨干燥 29
2.3.6 油墨转移 29
2.3.7 印刷机设计 30
2.3.8 印刷油墨 31
2.3.9 凹版印刷的应用 32
2.4 胶版印刷 32
2.4.1 供墨系统 33
2.4.2 润版装置 34
2.4.3 胶印印版 34
2.4.4 橡皮布 36
2.4.5 油墨转移 36
2.4.6 油墨固化与干燥 37
2.4.7 无水胶印 38
2.4.8 印刷机设计 38
2.5 丝网印刷 40
2.5.1 油墨转移与固化 41
2.5.2 印刷机设计 41
2.5.3 印刷油墨 41
2.5.4 丝网印刷的应用 42
2.6 印刷油墨 42
2.6.1 油墨成分 42
2.6.2 辐射固化油墨 43
2.6.3 干燥机理 44
2.6.4 传统油墨与辐射固化油墨 45
2.7 印刷用纸 46
2.7.1 机械浆纸 47
2.7.2 化学浆(高档)文化纸 49
参考文献 50
第3章 传统印刷机理 57
3.1 引言 57
3.2 压区现象 57
3.2.1 基本考虑 57
3.2.2 印刷压区的压力 62
3.2.3 辊筒转动 63
3.2.4 油墨转移现象 64
3.3 印刷机过纸 66
3.3.1 纸张输送 66
3.3.2 多色套印 69
3.3.3 印刷机过纸相关问题 72
3.3.4 润版液作用机理 80
3.4 印刷干燥 84
3.4.1 干燥步骤 84
3.4.2 挥发干燥 85
3.4.3 油墨溶剂的后续处理 88
3.4.4 聚合干燥 93
参考文献 96
第4章 数字印刷原理 99
4.1 引言 99
4.2 喷墨技术 103
4.2.1 连续喷墨 103
4.2.2 按需喷墨 105
4.2.3 喷墨墨水 106
4.2.4 墨水固化和干燥 107
4.3 电子照相打印 109
4.3.1 成像原理 109
4.3.2 定影 111
4.3.3 墨粉和纸张 113
4.3.4 信息来源 114
参考文献 114
第5章 数字印刷机理 118
5.1 引言 118
5.2 喷墨打印 118
5.2.1 连续喷墨打印 118
5.2.2 按需喷墨的墨滴形成 124
5.3 电子照相打印 127
5.3.1 附加电荷 127
5.3.2 曝光 130
5.3.3 电场 131
5.3.4 墨粉显影 133
5.3.5 墨粉转移到纸面 136
5.3.6 墨粉的定影 139
参考文献 140
第6章 链接技术 144
6.1 引言 144
6.2 条码技术 145
6.2.1 印刷条码 145
6.2.2 数字水印 151
6.2.3 RFID标签 154
6.3 链接应用 155
6.3.1 触发动作的应用 156
6.3.2 提供附加信息的应用 156
6.3 纸质用户界面 157
参考文献 159
第7章 印刷的成像原理 163
引言 163
7.1 图像信号概述 163
7.1.1 单色图像 163
7.1.2 彩色图像 165
7.1.3 图像的阶调范围 167
7.2 图像本身的表征参数 169
7.2.1 动态范围 169
7.2.2 色域 170
7.2.3 调制与反差 173
7.2.4 噪声 173
7.2.5 信噪比SNR 176
7.2.6 信息容量 179
7.2.7 泽度 181
7.3 印刷图像的表征参数 183
7.3.1 反差与线性化 184
7.3.2 色调补偿 185
7.3.3 Rms误差 186
7.3.4 色彩补偿 187
7.3.5 信息传递 188
参考文献 190
第8章 印刷的光学图像 192
8.1光学现象 192
8.1.1 引言 192
8.1.2 表面反射 193
8.1.3 内部反射 195
8.1.4 印刷品噪声 199
8.1.5 承印材料的光学特点 201
8.2 彩色图像印刷品 203
8.2.1 色度法表示颜色 203
8.2.2 颜色复制原理 204
8.2.3 彩色图像印刷复制过程 207
8.2.4 颜色特性 210
8.3 印刷复制信息能力 213
8.3.1 一般规律 213
8.3.2 信息容量 215
8.3.3 纸张的视觉信息容量 216
8.3.4 纸张颜色信息容量 219
参考文献 221
第9章 印刷质量的客观评价与检测 224
9.1 引言 224
9.1.1 本章讨论的重点内容 224
9.2 印刷质量的仪器测试 225
9.2.1 样品处理 225
9.2.2 测量的几何条件 225
9.2.3 发光体和和标准光源 226
9.2.4 不同检测系统 226
9.2.5 测量仪器的局限性 226
9.3 印刷质量检测 227
9.3.1 颜色 227
9.3.2 印刷密度 228
9.3.3 印刷光泽度 229
9.3.4 图像清晰度和细节 230
9.3.5 不均匀度 232
9.3.6 印刷缺陷检测及印刷的质量参数 234
参考文献 235
第10章 印刷质量的主观评价 237
10.1 引言 237
10.2 视觉感知 237
10.2.1 人眼视觉系统 237
10.2.2 高级视觉感知 238
10.3 主观图像质量评价 239
10.3.1 主观评价质量 239
10.3.2 印刷质量定义 240
10.3.3 主观评价类型 240
10.3.4 中性灰图像测试条 241
10.4 自底而上:基于视觉的图像质量模型 241
10.5 自上而下:高阶的质量体验 242
10.5.1 印刷品质量主观评价 243
10.6 印刷质量的主观评价 243
10.6.1 观察者 243
10.6.2 测试样品 244
10.6.3 评价方法 245
10.6.4 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 248
参考文献 249
第11章 触觉感知质量 251
11.1 引言 251
11.2 触感 251
11.2.1 机械感受 252
11.3 触觉特性测量 253
11.3.1 未经训练的评价小组 254
11.3.2 经过训练的评价小组 255
11.3.3 仪器评价 258
11.4 纸张的触觉特性 260
11.5 总结 262
参考文献 262
第12章 媒体体验 264
12.1 引言 264
12.2 体验的概念 264
12.2.1 体验的构架和体验模型 265
12.2.2 体验类型 268
12.3 体验的形式 270
12.3.1 在场体验(presence) 270
12.3.2 心流体验(flow) 271
12.3.3 媒体享受和娱乐 272
12.4 媒体体验 273
12.4.1 印刷媒体和混合媒体的质量 273
12.4.2 媒体质量和体验 275
12.4.3 印刷媒体体验 276
12.4.4 混合媒体体验 277
12.5 媒体体验的评测 278
12.5.1 观测手段 278
12.5.2 自我报告评测 283
12.6 结语 286
12.6.1 评测手段面临的挑战 286
12.6.2 面临的理论挑战 286
12.6.3 产品设计和开发面临的挑战 287
参考文献 287
第13章 媒体应用研究 291
13.1引言 291
13.2 媒体:技术维度与社会维度 292
13.3 如何研究媒体应用 294
13.3.1 结构传统与媒体使用量的计算 295
13.3.2 行为传统与媒体应用模型 296
13.3.3 文化传统与内涵 298
13.4 造纸工作者为何要对媒体应用感兴趣? 300
参考文献 302
第14章 印刷产品的可持续性 305
14.1 引言 305
14.2 可持续性的概念与驱动 305
14.3 可持续性的维度 306
14.4 印刷产品生命周期的可持续性 307
14.4.1 生命周期评价 308
14.5 印刷对环境的影响 309
14.5.1 能源 310
14.5.2 水 310
14.5.3 化学品应用 310
14.5.4 原料使用与回收利用 310
14.5.5 运输 311
14.5.6 监管要求 311
14.6 印刷工业的可持续性指标 311
14.7 讨论与结论 313
14.7.1 附加信息与有用的链接 314
参考文献 315
第15章 媒体的商业模式 318
15.1 引言 318
15.2 媒体业发展的动力 322
15.2.1 出版商 322
15.2.2 信息接受者 324
15.3 内容与服务 326
15.4 经济因素 326
15.4.1 媒体收入 326
15.4.2 媒体支出 329
15.5 商业活动 330
15.6 价值链与核心业务 331
15.7 混合媒体与功能印刷 334
参考文献 337
第16章 广告模式——对消费者的影响概述 339
16.1 引言 339
16.2 广告效应——广告的经济模式 339
16.2.1广告的宏观经济影响 339
16.2.2 广告投入最佳水平的界定 341
16.3 广告效应——广告的管理模式 342
16.4 消费者导向的广告研究 343
16.5 说服——如何改变消费者的态度? 343
16.5.1 诉求类型 344
16.5.2 框架效应 345
16.5.3 多属性态度模型 346
16.6 解释——消费者使用广告的目的是什么? 347
16.7 广告内容的文化解读 347
16.8 广告的长期演变 348
16.9 结论 349
参考文献 350
第17章 媒体概念:分析媒体变化的工具 356
17.1 引言:新的技术经济范式和媒体 356
17.2 媒体概念 357
17.2.1组件1:出版商、受众和新闻工作者的目标、价值和需求 359
17.2.2 组件2:整体与部分的构建 360
17.2.3 组件3:日常工作实践 361
17.3 媒体概念的积木模块 362
17.3.1 战略模型和商业模型 362
17.3.2 设计和创新研究 364
17.3.3 组织学习 365
17.4 媒体概念实验室 367
17.4.1 The Paper的媒体概念实验室 367
17.5 潜在读者:新闻编辑室的分析工具 371
17.5.1 受众的模糊概念 371
17.5.2 培育潜在读者 372
17.6 讨论 374
参考文献 375
第18章 分析未来媒体的工具 381
18.1 引言 381
18.1.1 媒体革命 381
18.1.2 未来框架 382
18.2 媒体的未来:范例研究 383
18.2.1 跨国公司MEDIBIG:基于场景的战略过程 383
18.3 结论:从看到未来到创造未来 394
参考文献 395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