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序言1?审美人生:人在丑与美之间? i
序言2?国民素质发展:在理想与现实之间 iii
第一部分?总论·回顾与启示 1
民族性发展:从“主义”回归问题 3
中国国民性问题析论 15
国民性改造的社会支持与教育使命 30
“历史叙事”与政治秩序建构中的“自由”困境 43
国民性研究的理论反思 60
清末民初“新国民”思潮发展评析 69
反思“国民性”:儒家政治哲学与“国民性”论题的产生 77
塑“圣贤”与养“新人”:中国近代文化转型中的人学思想 85
“新民”“新青年”与中国人的现代化 93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近代国民性改造思潮研究述评 100
新民理论与近代理想人格 113
新民之道与人的现代化 119
如何改造中国人的国民性? 128
公民教育30年:研究与评述 141
第二部分?专论·从梁启超的《新民说》谈起 151
政治美德与国民共同体 153
一个世纪话题 170
论梁启超的“新民说” 179
梁启超与《新民说》 186
梁启超“立人”思想简论 196
梁启超《新民说》论纲 204
“新民”学说及其命运 214
论梁启超“新民”思想的民族主义特征 228
梁启超的“私德”论及其儒学特质 235
梁启超译述话语之关键词研究:“新民”“豪杰”与“少年” 266
论《新民说》对近现代人格的初步构建 275
梁启超新民思想述论 284
维系中国近代化命脉的价值关怀 293
第三部分?讨论·新民新人思想的演进 301
“认同危机”“新民”与“国民性改造” 303
国民性:沉郁的世纪关怀 315
近代启蒙哲学与新人的发现 324
“新民”与强国 332
辛亥革命后关于国民性问题的探讨 340
“人”的开发:论晏阳初平教运动的目的和宗旨 350
批判与重构:陈独秀的国民想象 361
李大钊国民性改造思想的时代性转变 369
鲁迅的“立人”与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 376
国民观:从臣民观到公民观的桥梁 385
从“造材”到“立人”:近代中国教育启蒙的主题转换 399
“创造力”与教育的大众化 410
旧邦“新人” 420
论马克思主义新人学说中国化的两次飞跃 429
论毛泽东的共产主义新人理想人格学说 434
大力培育“四有”新人,促进社会全面发展 444
毛泽东早年“新民”思想研究 453
第四部分?附录·实践与文本 461
梁漱溟的新民观及其实践 463
晏阳初的农民教育思想及其实验 468
“作新民”的乡土遭遇 474
一场未完成的乡村试验 494
新加坡“品格与公民教育”中家庭教育环节的特点研究 511
香港中小学公民教育的历史变迁 521
北京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研究的主导观念 529
人性假设与解释性青少年研究 540
编者的话? 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