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科学技术工业技术化学工业中国制造2025出版工程: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

中国制造2025出版工程: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

中国制造2025出版工程: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

定 价:¥98.00

作 者: 伊廷锋 著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暂缺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122320957 出版时间: 2019-01-01 包装: 平装
开本: 16开 页数: 366 字数:  

内容简介

  本书简要介绍了离子电池的基本结构和设计原理,详细介绍了层状电极材料、尖晶石电极、磷酸盐正极材料、硅酸盐正极材料、碳负极材料、钛基电极材料以及钛酸锂电极材料等多种电极材料的设计与性能。本书适宜从事离子电池设计的技术人员使用。

作者简介

  伊廷锋,东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07年6月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获得工学博士学位,同年进入安徽工业大学工作,2011年1月破格晋升为教授,2018年调入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工作。2015年入选安徽省技术领军人才、2018年入选河北省333人才工程第三层次人选、2017年入选宿迁市创业创新领军人才、2013年被评为安徽省教坛新秀、2018年入选2017英国皇家化学会“Top 1% 高被引中国作者”榜单、安徽省化学会理事、安徽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浙江省长兴县特聘专家、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中国化学会会员、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第三届学术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锂离子电池材料及其性原理计算。 在电池电极材料方面,至今已发表作者或通讯作者SCI期刊论文102篇,H因子为29,他引2600余次,影响因子加和超过415,ESI高引论文9篇,先后为Nature Communications、无机化学学报等国内外60余种期刊审稿500余篇,合作出版《动力电池技术与应用》和《动力电池材料》专著2部。先后主持或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509020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1274002、51774002)、安徽高等学校省级高校青年人才基金重点项目(2010SQRL033ZD)、安徽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重点项目(KJ2010A045)、黑龙江大学功能无机材料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2项)、安徽省高校优秀青年人才支持计划重点项目(gxyqZD2016066)、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12M520749)、浙江省博士后科研择优一等资助项目(Bsh1201013),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508085MB25)及企业产学研项目(5项)等研究项目。在教学方面主要从事物理化学、应用电化学、化学电源方面的教学工作,发表教改论文5篇,获得2012年度校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二等奖,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两项(排名),先后主持或主持完成安徽省重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项(2013zdjy076)、安徽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物理化学2015gxk020和工程化学2016gxk017)2项、安徽省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示范项目 (应用电化学2015mooc031)1项。

图书目录

第1章 锂离子电池概述 / 1
 1.1 锂离子电池概述 / 1
   1.1.1 锂离子电池的发展简史 / 1
   1.1.2 锂离子电池的组成及原理 / 2
   1.1.3 锂离子电池的优缺点 / 6
 1.2 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的安全性 / 7
   1.2.1 正极材料的安全性 / 8
   1.2.2 负极材料的安全性 / 8
 1.3 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的表征与测试方法 / 9
   1.3.1 物理表征方法 / 9
   1.3.2 电化学表征方法 / 10
   1.3.3 电极材料活化能的计算 / 14
 1.4 锂离子电池隔膜 / 15
   1.4.1 锂离子电池隔膜的制备方法 / 15
   1.4.2 锂离子电池隔膜的结构与性能 / 16
 1.5 锂离子电池有机电解液 / 17
 参考文献 / 18
第2章 锂离子电池层状正极材料/ 19
 2.1 LiCoO2 电极材料 / 19
   2.1.1 LiCoO2 电极材料的结构 / 19
   2.1.2 LiCoO2 电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 20
   2.1.3 LiCoO2 的制备方法 / 21
   2.1.4 LiCoO2 的掺杂 / 22
   2.1.5 LiCoO2 的表面改性 / 25
 2.2 LiNiO2 正极材料 / 27
   2.2.1 LiNiO2 的制备方法 / 28
   2.2.2 LiNiO2 的掺杂改性 / 28
 2.3 层状锰酸锂(LiMnO2)  / 30
   2.3.1 层状锰酸锂的合成 / 31
  2.3.2 不同的形貌对层状锰酸锂的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32
   2.3.3 层状锰酸锂的掺杂改性 / 33
 2.4 三元材料(LiNi1/3 Co1/3 Mn1/3 O2)  / 34
   2.4.1 LiNi1/3 Co1/3 Mn1/3 O2 材料的结构 / 34
   2.4.2 LiNi1/3 Co1/3 Mn1/3 O2 材料的合成 / 36
   2.4.3 不同形貌对LiNi1/3 Co1/3 Mn1/3 O2 材料性能的影响 / 37
   2.4.4 LiNi1/3 Co1/3 Mn1/3 O2 材料的掺杂改性 / 39
   2.4.5 LiNi1/3 Co1/3 Mn1/3 O2 材料的表面包覆 / 41
 2.5 富锂材料 / 43
   2.5.1 富锂材料的结构和电化学性能 / 44
   2.5.2 富锂材料的充放电机理 / 47
   2.5.3 富锂材料的合成 / 51
   2.5.4 富锂材料的性能改进 / 53
 参考文献 / 60
第3章 尖晶石正极材料 /64
 3.1 LiMn2O4 正极材料 / 64
   3.1.1 LiMn2O4 正极材料的结构与电化学性能 / 64
   3.1.2 LiMn2O4 正极材料的容量衰减机理 / 68
   3.1.3 LiMn2O4 正极材料制备方法 / 74
   3.1.4 提高LiMn2O4 正极材料性能的方法 / 76
 3.2 LiNi0.5Mn1.5O4  / 91
   3.2.1 LiNi0.5Mn1.5O4 正极材料的结构与性能 / 91
   3.2.2 LiNi0.5Mn1.5O4 正极材料的失效机制 / 95
   3.2.3 LiNi0.5Mn1.5O4 正极材料的合成 / 97
   3.2.4 LiNi0.5Mn1.5O4 正极材料的形貌控制 / 100
   3.2.5 LiNi0.5Mn1.5O4 正极材料的掺杂 / 103
   3.2.6 LiNi0.5Mn1.5O4 正极材料的表面包覆 / 107
 参考文献 / 109
第4章 磷酸盐正极材料 /114
 4.1 磷酸亚铁锂 / 114
   4.1.1 LiFePO4 的晶体结构 / 114
   4.1.2 LiFePO4 的充放电机理 / 115
   4.1.3 LiFePO4 的合成方法 / 117
   4.1.4 LiFePO4 的掺杂改性 / 120
 4.2 磷酸锰锂 / 122
  4.2.1 LiMnPO4 的结构特性 / 122
   4.2.2 LiMnPO4 的改性研究 / 126
 4.3 LiCoPO4 和LiNiPO4 正极材料 / 134
   4.3.1 LiCoPO4 的结构 / 134
   4.3.2 LiCoPO4 的制备方法 / 136
   4.3.3 LiCoPO4 的掺杂改性 / 137
   4.3.4 LiNiPO4 正极材料 / 137
 4.4 Li3 V2(PO4) 3 正极材料 / 138
   4.4.1 Li3 V2(PO4)3 的结构特点 / 138
   4.4.2 Li3 V2(PO4)3 的制备方法 / 141
   4.4.3 Li3 V2(PO4)3 的掺杂改性 / 142
   4.4.4 不同形貌的Li3 V2(PO4)3  / 144
 4.5 焦磷酸盐正极材料 / 146
 4.6 氟磷酸盐正极材料 / 148
 参考文献 / 150
第5章 硅酸盐正极材料 /154
 5.1 硅酸铁锂 / 154
   5.1.1 硅酸铁锂的结构 / 154
   5.1.2 硅酸铁锂的合成 / 159
   5.1.3 硅酸铁锂的改性 / 162
 5.2 硅酸锰锂 / 167
   5.2.1 硅酸锰锂的结构 / 167
   5.2.2 纳米硅酸锰锂材料的碳包覆 / 170
   5.2.3 硅酸锰锂材料的掺杂 / 172
 5.3 硅酸钴锂 / 176
 参考文献 / 176
第6章 LiFeSO4F 正极材料//180
 6.1 LiFeSO4F 的结构 / 180
 6.2 LiFeSO4F 的合成方法 / 197
   6.2.1 离子热法 / 197
   6.2.2 固相法 / 198
   6.2.3 聚合物介质法 / 199
   6.2.4 微波溶剂热法 / 199
 6.3 LiFeSO4F 的掺杂改性 / 200
   6.3.1 LiFeSO4F 的金属掺杂 / 200
  6.3.2 LiFeSO4F 的包覆改性 / 201
 参考文献 / 202
第7章 碳基、硅基、锡基材料 /204
 7.1 碳基材料 / 204
   7.1.1 石墨 / 205
   7.1.2 非石墨类 / 208
   7.1.3 碳纳米材料 / 209
   7.1.4 石墨烯材料 / 210
 7.2 硅基材料 / 212
   7.2.1 硅负极材料的储锂机理 / 212
   7.2.2 硅负极材料纳米化 / 213
   7.2.3 硅-碳复合材料 / 216
   7.2.4 其他硅基复合材料 / 218
 7.3 锡基材料 / 219
   7.3.1 锡基材料的纳米化 / 220
   7.3.2 锡-碳复合材料 / 222
 参考文献 / 223
第8章 Li4Ti5O12 负极材料 /225
 8.1 Li4Ti5O12 的结构及其稳定性 / 225
   8.1.1 Li4Ti5O12 的结构 / 225
   8.1.2 Li4Ti5O12 的稳定性 / 226
 8.2 Li4Ti5O12 的电化学性能 / 229
 8.3 Li4 Ti5 O12 的合成 / 231
   8.3.1 Li4Ti5O12 的合成方法 / 231
   8.3.2 Li4Ti5O12 的纳米化及表面形貌控制 / 234
 8.4 Li4Ti5O12 的掺杂 / 237
 8.5 Li4Ti5O12 材料的表面改性 / 240
   8.5.1 Li4Ti5O12 复合材料 / 240
   8.5.2 Li4Ti5O12 的表面改性 / 244
 8.6 Li4Ti5O12 材料的气胀 / 253
   8.6.1 Li4Ti5O12 材料的产气机理 / 253
   8.6.2 抑制Li4Ti5O12 材料气胀的方法 / 255
 参考文献 / 255
第9章 钛基负极材料 /259
 9.1 Li-Ti-O 化合物 / 259
   9.1.1 LiTi2O4  / 259
   9.1.2 Li2Ti3O7  / 261
   9.1.3 Li2Ti6O13  / 261
 9.2 MLi2Ti6O14(M=2Na,Sr,Ba)  / 262
   9.2.1 MLi2Ti6O14(M=2Na,Sr,Ba) 的结构 / 262
   9.2.2 MLi2Ti6O14(M=2Na,Sr,Ba) 的合成方法 / 265
   9.2.3 MLi2Ti6O14(M=2Na,Sr,Ba) 的掺杂改性 / 267
   9.2.4 MLi2Ti6O14(M=2Na,Sr,Ba) 的包覆改性 / 275
 9.3 Li2MTi3O8(M=Zn,Cu,Mn)  / 276
   9.3.1 Li2ZnTi3O8  / 276
   9.3.2 Li2MnTi3O8  / 280
   9.3.3 Li2CuTi3O8  / 282
 9.4 Li-Cr-Ti-O / 283
   9.4.1 LiCrTiO4  / 283
   9.4.2 Li5Cr7Ti6O25  / 285
 9.5 TiO2 负极材料 / 289
 参考文献 / 289
第10章 其他新型负极材料 /294
 10.1 过渡金属氧化物负极材料 / 294
   10.1.1 四氧化三钴 / 295
   10.1.2 氧化镍 / 297
   10.1.3 二氧化锰 / 299
   10.1.4 双金属氧化物 / 300
 10.2 铌基负极材料 / 303
   10.2.1 铌基氧化物负极材料 / 303
   10.2.2 钛铌氧化物(Ti-Nb-O) / 304
   10.2.3 其他铌基氧化物 / 308
 10.3 磷化物和氮化物负极材料 / 310
 10.4 硫化物负极材料 / 311
 10.5 硝酸盐负极材料 / 314
 参考文献 / 320
第11章 锂离子电池材料的理论设计及其电化学性能的预测 /323
 11.1 锂离子电池材料的热力学稳定性 / 323
   11.1.1 电池材料相对于元素相的热力学稳定性 / 324
   11.1.2 电池材料相对于氧化物的热力学稳定性 / 326
 11.2 电极材料的力学稳定性及失稳机制 / 328
   11.2.1 LixMPO4(M=Fe、Mn;x=0、1) 材料的力学性质 / 328
   11.2.2 LixMPO4(M=Fe、Mn;x= 0、1) 材料的电子结构及力学失稳机制 / 332
 11.3 Li2-xMO3 电极材料的晶格释氧问题及其氧化还原机理 / 337
   11.3.1 Li2-xMO3 电极材料的晶格释氧问题 / 337
   11.3.2 Li2-xMO3 电极材料的氧化还原机理 / 341
 11.4 锂离子电池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的理论预测 / 347
   11.4.1 电极材料的理论电压及储锂机制 / 347
   11.4.2 电极材料的表面形貌的预测及表面效应 / 350
   11.4.3 锂离子扩散动力学及倍率性能 / 357
 参考文献 / 360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