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锦全文集》第六卷收入的文章比较复杂,前半部分主要收入关于岭南文化的定性、定位及发生发展的讨论文章;后半部分主要收入关于爱国主义思想属性及是非争议的文章,还有一些随感、杂感杂文,也有学术自述和学友们写的学术评介、采访记录等。 讨论岭南文化部分收入文章26篇,链接学友写的评价文章2篇。开头《岭南文化的生成、发展与评价》《从传统到现代——从开放性与兼容性看岭南文化的发展历程》两篇是总论,讨论岭南文化的特点和发展历程。《也谈广东的“文化繁荣”》是谈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放时一度出现的“媚俗”文化,是负面的繁荣。《对客家文化的一点感言——在一次客家文化座谈会上的发言》,对客家文化正面的评价居多,但其也有负面影响。 《岭南古代的学术传播》《汉唐时期儒释道的传入和岭南思想的开发与发展》,这是在《岭南文化志》《岭南思想史》书中写下的有关章节。汉代有陈钦、陈元父子和士燮兄弟等人传入中原经学,汉末牟子用儒、道调和佛教思想,三国时康僧会用儒家“仁道”解释佛教经典。牟子和僧会早年都活动在岭南交州,到唐代,岭南南派禅宗的崛起,对儒家心性论都有启迪和影响。道教南传则以东晋时葛洪倡导的神仙道教为代表,但葛洪也有入世的儒法兼综思想,他驳难具有原始老庄无君思想的鲍生为异端。以上表明儒、佛、道三家思想南传后的相互影响。 唐宋到明清,虽然“三教”思想并行,但儒学还是居于主导地位。如被称为“岭海千年第*相”的张九龄,执政时主张仁德治国,旨在惠民。韩愈虽非岭南人,但他被贬潮州时兴办乡校,以“德礼”为教学内容,用儒学教化地方,起到相当作用。宋明时理学兴起,陈白沙创立江门学派,甘泉学派与王学齐驱,足以使岭南儒家生色。与此同时,发挥儒家经国济世外王之学的人物,如宋代的余靖,明代的丘濬、海瑞和提倡知本务实思想的陈建、黄佐等人,在发展岭南古代的思想流派中都占有一席之地。 近些年来开展研究岭南文化,开过多次有关岭南人物的研讨会,本卷收入的多是我参加研讨会的文章,涉及的人物有冼夫人、张九龄、惠能、崔与之、陈献章、湛甘泉、林光、陈建、海瑞、屈大均、熊飞、张家玉、陈邦彦、陈子壮、梁启超、黄节、杜国庠、伍庸伯、徐信符、冼玉清等人,他们的经历、成就等可能各不相同,但大都在岭南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 在岭南文化之后,有一组讨论爱国主义思想的文章。在今天讲爱国当然是指爱多民族统一的中国,在古代情况却有点不同,如通常说的岳飞抗金、文天祥抗元、史可法抗清能否说是爱国思想行为就有争议。因为他们爱的是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宋、明王朝,而不是全中国,是将满、蒙民族建立的金、元、清排除在外,这就容易为后来搞民族分裂的人找借口,认为历史上他们被排除在中国之外,现在他们搞独立就有理由了;同样,帝国主义侵略边疆民族地区,也有借口了。为避免这些争议,有些博物馆在陈列介绍古代中国部分时,没有将抗金、抗元、抗清等战斗行为称为爱国主义。 至于近代中国被定位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反抗外来侵略,如鸦片战争抗英被称为爱国思想行为,本是顺理成章的事。但也有个别青年认为,当时英国是资本主义国家,是进步的,而清朝是落后的封建王朝,人家进来可以先进带动落后,所以应该欢迎而不要反抗,还说三元里人民抗英是干了蠢事,又说香港割让给英国后比广州繁荣,这是当殖民地容易现代化的观点。所以,对鸦片战争抗英斗争,有的历史书称之为爱国思想行为,也有学者说这种“排外”使中国丧失现代化的机会,这是历史大转折关头难以挽回的迟滞和失误。这样说来,近代史上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斗争不是爱国而是误国了。这里几篇文章集中讨论这个问题,应该引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