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当代儒家伦理研究的方法论省思 …………………………… ( 1 )
引论 君子之学以美其身 …………………………………………… ( 1 )
第一节 仁者爱人 ………………………………………………… ( 3 )
第二节 仁者自爱 ………………………………………………… ( 6 )
第三节 仁者安仁 ………………………………………………… ( 9 )
第四节 至仁无亲 ………………………………………………… ( 1 2 )
第五节 修己以安人 ……………………………………………… ( 1 4 )
第一章 君子者 天地之参也 ……………………………………… ( 1 8 )
第一节 生生 ……………………………………………………… ( 2 0 )
第二节 礼化 ……………………………………………………… ( 2 4 )
第三节 参于天地 ………………………………………………… ( 2 7 )
第二章 天地生之 圣人成之 ……………………………………… ( 3 2 )
第一节 成人 ……………………………………………………… ( 3 4 )
第二节 人心 / 道心 ………………………………………………( 3 9 )
第三节 解蔽 ……………………………………………………… ( 4 2 )
第四节 化性 ……………………………………………………… ( 4 6 )
第三章 有血气之属莫知于人 ……………………………………… ( 5 1 )
第一节 苟无之中者, 必求于外? ……………………………… ( 5 3 )
第二节 智者利仁 ………………………………………………… ( 5 5 )
第三节 亦且有义 ………………………………………………… ( 5 8 )
第四节 莫不爱其类 ……………………………………………… ( 6 1 )
第四章 起于变故 成乎修为 ……………………………………… ( 6 6 )
第一节 人之性恶 其善者伪也 ………………………………… ( 6 8 )
第二节 性也者, 吾所不能为也, 然而可化也 ………………… ( 7 0 )
第三节 性伪合而天下治 ………………………………………… ( 7 5 )
第五章 处仁以义 …………………………………………………… ( 8 0 )
第一节 处仁以义, 然后仁也 …………………………………… ( 8 0 )
第二节 情然而心为之择 ………………………………………… ( 8 5 )
第三节 从义不从父 ……………………………………………… ( 8 8 )
第六章 积善成德 …………………………………………………… ( 9 5 )
第一节 人之所以为人者 ………………………………………… ( 9 6 )
第二节 涂之人可以为禹 ………………………………………… (100)
第三节 是是非非谓之智 ………………………………………… (103)
第四节 积礼义而为君子 ………………………………………… (105)
第七章 学也者 固学一之也 ……………………………………… (111)
第一节 君子之学以美其身 ……………………………………… (113)
第二节 君子审于礼也 …………………………………………… (116)
第三节 隆礼义而杀诗书 ………………………………………… (119)
第四节 学莫便乎近其人 ………………………………………… (122)
第五节 君子之学如蜕 …………………………………………… (126)
第八章 礼修而行成 ………………………………………………… (131)
第一节 礼以明分 ………………………………………………… (134)
第二节 礼意 ……………………………………………………… (136)
第三节 义以为质 礼以行之 …………………………………… (138)
第四节 情文俱尽 ………………………………………………… (141)
第九章 乐行而志清 ………………………………………………… (145)
第一节 德音之谓乐 ……………………………………………… (147)
第二节 君子之近琴瑟 以仪节也 ……………………………… (153)
第三节 乐者 所以成德也 ……………………………………… (157)
第四节 致乐以治心 ……………………………………………… (160)
第五节 美善相乐 ………………………………………………… (163)
第十章 治气养心 …………………………………………………… (171)
第一节 君子有三戒 ……………………………………………… (172)
第二节 喜怒哀悲之气, 性也 …………………………………… (174)
第三节 治气养心之术 …………………………………………… (177)
参考文献 ……………………………………………………………… (185)
附录一 荀子礼治的精神及其儒学史意义 ………………………… (198)
附录二 以天合天: 工夫论视域下的庄子的 “德冶 ……………… (210)
后记 …………………………………………………………………… (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