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前言
1 辽东湾环境简述 1
1.1 区域自然环境 1
1.1.1 形态概貌 1
1.1.2 入海水系 3
1.1.3 气象条件 4
1.1.4 海洋水文特征 5
1.1.5 海冰 5
1.2 沿海地区社会与经济环境 5
1.2.1 行政区、人口与主要城镇 5
1.2.2 经济结构及主要产业分布 7
1.2.3 海洋经济 9
1.3 辽东湾海区生态环境 10
1.3.1 环境污染 10
1.3.2 生态破坏 13
1.4 辽东湾海域环境保护与管理的主要实践 16
2 海洋环境容量研究与计算方法 27
2.1 概述 27
2.1.1 基本概念 27
2.1.2 国内外环境容量研究进展 28
2.1.3 海洋标准环境容量、现状环境容量与剩余环境容量 30
2.2 基础模型构建 32
2.2.1 流场模型 32
2.2.2 水质模型 45
2.3 海洋环境容量计算方法 49
2.3.1 系统网络在海洋环境容量计算中应用 49
2.3.2 污染源输入负荷量输出响应浓度线性系统证明 51
2.3.3 海洋环境容量计算方法 57
2.3.4 有效浓度 71
2.3.5 海域COD环境容量计算结果 72
2.3.6 环境容量计算步骤 73
3 辽东湾近岸海域主要污染物环境容量计算与分析 75
3.1 概述 75
3.1.1 计算海域划分 75
3 .1.2 主要污染物筛选 76
3.1.3 模拟排污口设置 78
3.2 近岸各海区环境容量计算结果 82
3.2.1 芷锚湾海域 82
3.2.2 六股河口海域 88
3 .2.3 连山湾海域 92
3 .2.4 锦州湾海域 98
3.2.5 双台子河口海域 104
3 .2.6 鲅鱼圈海域 110
3.2.7 复州湾海域 117
3 .2.8 马家咀海域 124
3.2.9 葫芦山湾海域 128
3.2.10 普兰店湾海域 134
3 .2.11 金州湾海域 141
3 .2.12 营城子湾海域 146
3.2.13 羊头湾海域 151
3.3 环境容量计算结果分析 156
4 污染物总量控制研究及计算方法 159
4.1 概述 159
4.1.1 基本概念 159
4.1.2 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必要性 159
4.1.3 圉外污染物总量控制发展历程 161
4.1.4 我国污染物总量控制研究 162
4.1.5 我国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发展历程 163
4.2 污染物总量分配技术 164
4.2.1 总量分配的基本原理 164
4.2.2 总量分配的一般原则 164
4.3 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案编制 166
4.3.1 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案概念 166
4.3.2 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案的基本原则 166
4.3.3 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案的编制程序及主要内容 167
4.4 总量控制方法 168
4.4.1 基于效率分配方法 168
4.4.2 等比例分配方法 169
4.4.3 基于污染源分配率方法 170
5 辽东湾近岸海域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计算与分析 171
5.1 近岸各海域计算结果 171
5.1.1 芷锚湾海域 171
5.1.2 六股河口海域 173
5.1.3 连山湾海域 176
5 .1.4 锦州湾海域 179
5.1.5 双台子河口海域 183
5.1.6 鲅鱼圈海域 186
5.1.7 复州湾海域 190
5.1.8 马家咀海域 193
5.1.9 葫芦山湾海域 194
5.1.10 普兰店湾海域 197
5.1.11 金州湾海域 200
5.1.12 营城子湾海域 204
5.1.13 羊头湾海域 206
5.2 污染物总量控制结果分析 206
6 总量控制系统概念及功能 210
6.1 泵统功能框图 210
6.2 系统登录 211
6.3 打开 212
6.3.1 控制区信息 212
6.3.2 功能区划 214
6.4 编辑 215
6.4.1 数据表设计及操作规约 215
6.4.2 海区编辑 216
6.4.3 污染源编辑 218
6.5 浏览 219
6.5.1 污染图 219
6.5.2 流场图 220
6.6 总量控制 220
参考文献 225
附录 228
附录I 计算海域的潮位验证图 228
附录II 计算海域的流速流向验证图 232
附录III 计算海域的流场计算图 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