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不忘本来
讲 天人合一
一 纷繁的天人之说
二 “天人合一”观的是与非
三 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四 “天人合一”与我们的人生
附:“天人合一”论
——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钱穆)
第二讲民为邦本
一 千年不歇的重民思想
二 君主制下的重民观
三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精华
四 如何以百姓心为心?
附:谈孟子和民主(冰心)
第三讲 中庸之道
一 不偏不倚,顺势而为
二 中国中正平和气韵得以养成
三 成天下之事,全在“适度”二字
附:致中和(节录)(冯友兰)
第四讲 和谐共生
一 可贵的“贵和”思想
二 中国“和”文化要义
三 如何对待“和”文化?
四 让传统“和”文化精神充溢于我们的社会
附:以和为贵(节录)(张岱年)
第五讲 革故鼎新
一 “日新之谓盛德”
二 “生生之谓易”
三 中华文明活力之源
四 改革创新,未有穷时
附:守古与维新(林语堂)
第六讲 居安思危
一 古人的“忧”思
二 “忧”从何来?
三 忧患意识与中国社会
四 值得珍视的哲学智慧
五 为了国家长治久安
附:论且顾眼前(朱自清)
第七讲 天下为公
一 “私天下”江山下的“公天下”理想
二 共有·共享·公心
三 一面传统社会审视现实政治的镜子
四 如何以“天下为公”情怀为官做事?
附:广州岭南学生欢迎会的演说(节录)(孙中山)
第八讲 公平正义
一 古人对公正的孜孜以求
二 传统公正观之得失
三 建设一个公平正义社会
附:正义(朱自清)
第九讲 博施众利
一 救济穷民的政治思想
二 传统救助事业得以兴起
三 如何推动我国社会保障上新台阶?
附:博爱及公益(蔡元培)
第十讲 隆礼重法
一 以荀子为嚆矢的政治思想
二 如何看“隆礼重法”?
三 “隆礼重法”思想与当下社会治理
附:论礼让及法律(蔡元培)
第十一讲 自强不息
一 积极奋进,刚健不屈
二 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
三 今天,我们如何自强不息?
附:君子(梁启超)
第十二讲 厚德载物
一 容载万物的大地之德
二 开启中华民族的尚德传统
三 如何做一个有德之人?
附:谕纪泽纪鸿(节录)(曾国藩)
第十三 讲仁者爱人
一 何谓“仁者”?何谓“爱人”?
二 儒家伦理思想的灵魂和核心
三 让我们的社会充满爱
附:大宇宙中谈博爱(节录)(胡适)
第十四 讲孝老爱亲
一 孝,传统道德之本
二 传统孝文化要义及价值
三 做一个有德有成之人,从孝敬父母开始
附:论孝悌(曾国藩)
第十五讲 见利思义
一 传统义利之辩
二 如何看儒家义利观?
三 我们要秉持怎样的义利观?
四 义、利之外,还可以过一种审美人生
附:人生的境界(节录)(冯友兰)
第十六讲 谦和好礼
一 重“礼”的国度
二 何谓“好”礼?
三 如何看传统礼文化?
四 做一个谦卑有礼之人
附:谈礼(梁实秋)
第十七讲 讲信修睦
一 千古“信”德
二 诚信之“用”
三 怎样才能建成一个诚信社会?
附:戒失信(蔡元培)
第十八讲 包容会通
一 传统包容思想
二 如何看传统包容文化?
三 包容有多少,拥有就有多少
四 包容性发展是怎样一条路?
附:容忍(季羡林)
第十九讲 清廉自守
一 古人的廉政观
二 何谓“清廉”?
三 如何建立廉洁政治和清廉政府?
附:廉(梁实秋)
第二十讲 勤俭节约
一 一脉相承的勤俭思想
二 古人眼中的“勤”与“俭”
三 勤劳精神如何养成?
四 消费主义时代我们如何传承俭德?
五 共产党人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六 如何“使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
附:励勤俭(冯友兰)
第二十一讲 扶危济困
一 中华“善”德
二 传统慈善思想映照下的慈善事业
三 扶危济困、助人为乐风尚如何形成?
四 更新慈善观念,发展现代慈善事业
附: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
第二十二讲 敬业乐群
一 “敬业乐群”究竟何意?
二 传统对业之“敬”
三 旧时的职业道德
四 做一个敬业有为之人
附:敬业与乐业(节录)(梁启超)
第二十三讲 精忠报国
一 “尽己之谓忠”
二 从君臣平等到“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
三 忠德孕育的中国传统爱国主义
四 今天我们怎样爱国?
附:与妻书(林觉民)
第二十四讲 经世致用
一 实学,中国文化的重要一脉
二 一股浩荡的文化思潮
三 助推中国近代化
四 如何改进我们的政风和学风?
附:他们的学风,都在这种环境中间发生出来(节录)(梁启超)
第二十五讲 求是务实
一 一种治学态度和方法
二 悠长的务实传统
三 可贵的求真精神
四 思想的精髓和灵魂
五 领导干部要做实事求是的表率
附:改造我们的学习(节录)()
第二十六讲 民富国强
一 传统富民强国思想
二 何以“民富”?何以“国强”?
三 走适合中国国情的民富国强之路
附:原强(严复)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