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001
第1章 邻避问题的提出及主要影响因素 / 003
1.1 邻避事件的兴起 / 003
1.2 邻避概念的提出 / 004
1.3 邻避争议的实质 / 006
1.3.1 风险分布不均衡 / 006
1.3.2 风险的不确定性 / 007
1.3.3 主体价值多元 / 008
1.3.4 公私领域冲突 / 009
1.3.5 社会力量作用凸显 / 010
1.4 邻避设施的类型 / 011
1.5 影响公众对邻避设施选址态度的主要因素 / 012
1.5.1 风险感知 / 012
1.5.2 风险沟通 / 014
1.5.3 程序公正 / 015
1.5.4 政府信任 / 016
1.5.5 公众参与 / 018
1.5.6 其他诉求 / 019
第2章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与重大项目建设的宏观背景 / 020
2.1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 020
2.2 京津冀协同发展项目投资概况 / 021
2.3 京津冀协同发展项目建设关键领域 / 022
2.3.1 交通一体化 / 022
2.3.2 产业协同发展 / 028
2.3.3 生态环境保护 / 032
2.3.4 公共服务一体化 / 034
2.3.5 协同创新四项工程 / 037
2.4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点任务 / 038
2.4.1 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 / 038
2.4.2 聚焦城市副中心建设 / 043
2.4.3 雄安新区建设 / 044
2.5 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可能存在的邻避风险 / 045
第3章 京津冀协同发展中邻避风险的前瞻分析 / 047
3.1 京津冀地区邻避事件案例的历史性分析 / 047
3.1.1 发生时间早 / 048
3.1.2 涉及类型广 / 049
3.1.3 影响范围大 / 050
3.1.4 发展演变具有典型意义 / 051
3.2 京津冀协同发展中邻避风险的特殊性 / 052
3.2.1 行政主导 / 052
3.2.2 跨区域 / 056
3.2.3 利益多元化 / 059
3.3 京津冀发展中邻避风险的潜在领域 / 063
3.3.1 交通一体化 / 063
3.3.2 产业转移 / 064
3.3.3 环境协同发展 / 065
3.3.4 与新城发展相关的公共设施 / 065
3.4 京津冀地区邻避风险的诱因分析 / 067
3.4.1 空间布局调整和利益重组 / 067
3.4.2 京津冀三地发展不平衡 / 068
3.4.3 行政主导和快速推进 / 069
3.4.4 群体利益多元化 / 071
3.4.5 传播手段更新等外部因素 / 073
第4章 近年来我国邻避事件的总体特点及发展趋势 / 075
4.1 中国式邻避事件的兴起 / 075
4.2 我国邻避事件的典型案例 / 076
4.2.1 厦门PX项目 / 076
4.2.2 昆明PX项目 / 078
4.2.3 北京六里屯项目 / 082
4.2.4 广州番禺垃圾焚烧厂 / 084
4.2.5 成都PX项目 / 086
4.3 我国邻避事件的总体特点 / 089
4.4 我国邻避事件的发展趋势 / 091
4.4.1 基于保护环境动机的邻避事件占多数 / 091
4.4.2 政府治理的方式转变 / 092
4.4.3 非政府组织参与率更高 / 093
4.4.4 邻避争议领域由传统工业向新兴工业转变 / 095
4.4.5 社会力量更加举足轻重 / 095
第5章 我国解决邻避问题的经验教训 / 097
5.1 漳州模式 / 097
5.1.1 事件概况 / 097
5.1.2 选址过程 / 097
5.1.3 选址经验 / 098
5.1.4 不足之处 / 100
5.2 杭州模式 / 100
5.2.1 事件概况 / 100
5.2.2 事件发生背景 / 102
5.2.3 事件发生经过 / 102
5.2.4 事件的经验与反思 / 104
第6章 西方国家防范邻避风险的主要经验教训 / 107
6.1 公众参与 / 107
6.2 决策模式创新 / 109
6.3 风险沟通 / 109
6.4 经济补偿 / 111
第7章 京津冀协同发展中防范邻避风险的对策建议 / 114
7.1 将公众参与纳入程序 / 114
7.2 搭建风险沟通平台 / 115
7.3 建立相对完善的补偿机制 / 117
参考文献 / 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