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篇 中药理论的形成概念及特点001
章 中药及中药理论学的概念内容002
节 中药的概念002
第二节 中药基础理论的概念及内容003
第三节 中药理论学与各中药科目的关系007
第二章 中药理论的形成发展和展望009
节 中药基础理论的形成009
第二节 中药理论的发展011
第三节 中药理论学的现代状况与前景展望012
第三章 中药理论学的特点014
节 中药理论以中国古代哲学理论为指导思想014
第二节 中药理论与中医理论互根为用016
第三节 中药理论自成体系022
第四章 中药的命名024
节 中药名称的历史简介024
第二节 中药命名的一般规则025
第三节 中药动物药以及外形类似于动物药的中药名称的命名029
第四节 中药名称的演变030
理篇 中药理论学哲学原理033
章 整体学说034
节 整体学说的概念034
第二节 整体学说的形成与发展035
第三节 整体学说的内容035
第四节 整体学说在中药理论中的应用040
第二章 类象学说043
节 类象的基本概念043
第二节 类象学说的形成与发展045
第三节 类象学说的内容047
第四节 类象学说在中医药理论中的应用053
第三章 阴阳学说056
节 阴阳的基本概念056
第二节 阴阳学说的形成与发展057
第三节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060
第四节 阴阳学说的应用066
第四章 五行学说072
节 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072
第二节 五行学说的形成与发展073
第三节 五行学说的内容074
第四节 五行学说的应用081
论篇 中药理论的内容087
章 药源论089
节 品种基源论090
第二节 品质根源论094
第三节 品性因源论103
第四节 中药药源论的研究现状及前景展望119
第二章 药性论122
节 气味药性论123
第二节 嗅色药性论141
第三节 形质药性论155
第四节 升降浮沉论163
第五节 归经引经论172
第六节 品性毒性论181
第七节 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状况及其前景展望191
第三章 药效论205
节 祛邪药效论——祛除人体外在致病因素的功效阐述208
第二节 扶正药效论——调节人体生理机能的功效阐述220
第三节 症状药效论——消除疾病症状的功效阐述239
第四节 药效生成论——中药功效作用的产生机制249
第五节 药效机制论——中药功效作用的形质规律257
第六节 中药药效论的现代研究状况及前景展望271
第四章 方药论279
节 中药配伍论280
第二节 处方法度论286
第三节 处方组成论292
第四节 成方变化论296
第五节 七方论(制方规范论)300
第六节 十剂论(处方功用论)310
第七节 处方配伍禁忌327
第五章 制药论331
节 药剂制法论332
第二节 药性宜制论348
第三节 制剂功用论350
第四节 制药禁忌357
第六章 用药论359
节 用药原则论361
第二节 标本用药论367
第三节 补泻用药论373
第四节 四时用药论388
第五节 五方用药论396
第六节 三法用药论400
第七节 五运六淫用药式408
第八节 脏腑寒热虚实标本用药式413
第九节 李东垣随证用药凡例——引自李时珍《本草纲目》的转载文本421
第十节 陈藏器诸虚用药凡例——引自李时珍《本草纲目》所载引文424
第十一节 百病主治药425
第十二节 用药禁忌438
第七章 服药论446
节 服药时间447
第二节 服药温度450
第三节 服药方式452
第四节 服药剂量454
第五节 服药引子456
第六节 服药效验论459
第七节 服药禁忌462
参考文献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