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书简介: 这套老北大讲义一共九册,收集了傅斯年、鲁迅、孟森、马衡、吴梅、张星烺、姚永朴等各个领域的大师经典著作,甚至是开山之作,涵盖了文学、史学、艺术等多个学科,在现代学术和思想史上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对现代学术的发展具有启迪意义,同时也是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单册简介: 《中国小说史略》是一部小说史专著,书中对从上古神话到清末谴责小说的中国历代小说进行了精辟的论述,总结了中国小说的历史发展和成就,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学术著作。就连胡适先生也给了它很高评价,说它“是一部开山的创作,搜集甚勤,取材甚精,断制也甚谨严”(胡适《白话文学史》);郭沫若先生更是将《中国小说史略》和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并誉为“中国文艺史研究上的双璧”,认为二者所从事的。 《明史讲义》为明清史研究开拓者孟森先生的代表作之一,这本讲义是根据他20世纪30年代初在北京大学授课时的讲稿编纂而成。全书分为二编:第一编总论,主要介绍了明史在史学上的地位和明史体例;第二编分论,分为“开国”“靖难”“夺门”“议礼”“万历之荒怠”“天崇两朝乱亡之炯鉴”“南明之颠沛”七章,对明朝各个时期的史实进行了高度概括,见识高远、考证翔实、轮廓清晰,在明史研究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词学通论》全书九章,前五章论词体、韵律、作法,后四章叙唐宋元明清之词史和词人,并对唐五代至明清代表性词人的作品做出了精细的点评。无论是就入门者,还是研究者而言,本书均是不可多得的力作,极具研究价值。 《中国古代文学史讲义》本书是傅斯年在北大任教期间的讲稿,虽未zui终完成,但现存部分亦有许多真知灼见。该书系统地讲解、分析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名家名篇,包括诗经、楚辞、诗、书、论语、五言诗等方面,是国学爱好者与研究者常备的一部资料文献,其研究理论与方法在相关领域内仍具有深远影响。傅斯年去世后,胡适撰文说他,是“人间一个zui稀有的天才,是zui能做学问的学人,同时又是zui能办事、zui有组织才干的天生领袖人物,是zui温柔、zui富于理智、zui有条理的一个可爱可亲的人。” 《史学方法导论》本书收录了傅斯年先生有关史学研究的学术文章,从“中国及欧洲史学观点之演讲”“自然科学与史学之关系”“史料之整理方法”三个方面阐述其史学思想和治学方法,提出了“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的原则。该书完全代表了傅斯年提出的“史学即是史料学”的命题,是这种治史原则的完整体现,影响巨大,人称其开创了“史料学派”。对于史学研究者而言,本书亦是不可多得的宝贵研究材料,其中提出的研究方法和原则,对于史学研究领域具有深远影响。 《中国金石学概论》本书由我国近代考古学先驱马衡先生所著,是其任教北大时的讲义。本书不仅探讨了金石学的定义、范围与历史,同时也指出了金石学研究的方法与材料的搜集、保存、流传等处置方法,堪称全面的学科导论性文献,具有统领学科的巨大价值,对于后续的金石学研究起到了引导作用,被誉为近代金石学的开山之作。郭沫若评其:“马衡先生是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前驱。他继承了清代乾嘉学派的朴学传统,而又锐意采用科学的方法,使中国金石博古之学趋于近代化。” 《清史讲义》本书是孟森先生早年在北京大学授课时的讲稿,虽欠完整,但对清朝二百多年之政治、经济、文化进行了全面的述评,史实详尽,考订了清先世源流、八旗制度原貌,并对清代从开国到国运由盛转衰的过程和重要史实进行了缜密的论析,被史学界誉为我国近代清史学派的开山之作。本书主要分为“开国”“巩固国基”“全盛”“嘉道守文”“咸同之转危为安”五章,对清朝前期二百年之政治、经济、文化进行了全面的简要叙述,为研习清史者之入门必读书。 《欧化东渐史》本书是论及中西交流的重要学术著作,时间跨度从宋、元到20世纪30年代,范围涉及政治、宗教、思想、经济、文化、科学诸领域,深入剖析、解读欧化带来的各种影响,既没有回避西方渗透、侵略给中国带来的种种恶果,也没有忽略西方人给中国社会各方面带来的有益变化,是研究中西交流史的入门必读著作,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然而,出于所处的时代以及作者思想观念上的局限,原文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错误的认识,这是今天重读此书需要注意的一点。 《文学研究法》本书是在旧学与新学交替之际,桐城派作家系统阐述桐城派文论的专著,对桐城派文论做了新的整理和阐述。该书在体例上模仿《文心雕龙》,内容上强调文学和语言学的结合,强调文学风格存在于作品和创作主体之中,将桐城文论与时代接轨,开创中国传统文论向现代文论转向的先河。其文资料丰富、行文严密、文字雅洁,颇具桐城风采,对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和语言学极有参考价值,对文章学体系的构建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