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文化文化理论一带一路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

一带一路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

一带一路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

定 价:¥58.00

作 者: 孙宜学 著
出版社: 同济大学出版社
丛编项: “一带一路”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丛书
标 签: 暂缺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560883410 出版时间: 2019-03-01 包装: 平装
开本: 16开 页数: 228 字数:  

内容简介

  汉传天下!“一带一路”倡议在推动中国经济、文化走向沿线国家、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文化与经济不同步的问题日益明显,不但表现为中华文化与中国经济的步伐无法一致,而且中国与沿线国家、沿线国家之间经济与文化不同步的现象也日益明显,且对“一带一路”建设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不解决这个问题,民心相通之路就会艰难很多。披荆斩棘,方能阡陌相通;心心交流,才能同一律动。路多艰,事才大!筚路蓝缕,中华民族为了实现“世界大同”,已不知把多少无人走过的路变成了通途。要实现中华文化在沿线国家“日用而不觉”的传播目标,需要聚全国之力、全民之力,需要每个中国人都自觉“我是一枚小小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自觉做中华文化的使者、文化传播的志愿者。当前世界文化多元并存,交流为主流,但碰撞和摩擦不断。中华文化在沿线国家的传播所面对的阻力和障碍显然是客观的,也是复杂多变的,其中既有文化的因素、经济的因素,也有政治的因素。我们对世界“中国热”的判断与世界对“中国热”的直接感知并不一致,还有较大的落差。“万丈高楼平地起”,中华文化在沿线国家的传播首先要找到这些落差,并推动消除这些落差,包括因我们长期疏于向世界主动表达而形成的误解,进而加大加深中华文化在所在国的融入广度和深度,加快世界了解中国的进程。优秀文化都具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包容、兼容、易容,即都能以开放的胸怀不断汲取异质文化的精髓而不断创新、创造、延续自身的文化。“一带一路”沿线所能见到的不是一条条冷冰冰的铁轨,而是一条条以温暖的文化作轨的“心灵高,铁”,是中国与沿线国家之间自觉的经济、文化双向运输、交流。中国作为运输总站的总调度,有责任保证条条运输线都通畅、高效。为此,就需要加强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情、舆情、民情、政体、经济、文化等事关运输软硬环境的基础条件进行详细、差别化的调研和理解,基于科学规划、种子落地的原则,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依据,并找到“一带一路”中外文化相互交流的路径,全面推动中国和沿线国家文化之间的多轨多向交流与传播。“一带一路”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一带一路”倡议的目标之一是中国主导、广泛借力以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并助力沿线国家文化的世界化。因此,“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关系,是新时代中国面对沿线国家和世界必须说清楚的一个重大课题,是国际国内大势要求我们必须正视并科学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不但是中国走向世界的战略需求,而且是世界对中国智慧走向世界的主动诉求。解决了这个问题,不但可以破解“一带一路”谁为,为谁;何为,为何;独行,众行;短行,长行;暂行,久行等核心问题,而且才能确保“一带一路”的方向正确、路线正确、目标准确,既为中国,更为世界。

作者简介

暂缺《一带一路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导言
第一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内涵
第一节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第二节 “一带一路”要传播什么样的中华文化
第三节 构建“十位一体”多元化文化传播支撑体系
第四节 “一带一路”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现状与问题
第五节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中华文化缺乏普遍认知
第六节 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应内外兼工、粗中有细、细中有异
第七节 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是“话语言说”系统工程
第八节 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应以“传”促“引”
第二章 国情舆情:中华文化生存的地利与人和
第一节 舆情认知特征与受众认知态度
第二节 历史、人文地理特征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区域模式建构
第三节 文化生态与中华文化融入的角度和速度
第四节 内政体制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政策的制定
第五节 外交政策影响着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路径
第六节 发挥跨境语言文化优势
第七节 妥善应对宗教风险
第八节 提升沿线国家教育水平并趋于平衡是中国的责任
第三章 专门人才:中华文化国际化的助推器
第一节 人才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栋梁
第二节 “象牙塔”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实际需求脱节
第三节 非通用语人才培养是瓶颈
第四节 政策沟通人才影响顶层设计
第五节 复合型技术人才是文化前线的“哨兵”
第六节 创新型商贸人才引领文化传播方向
第七节 人才培养模式要形成动态调整机制
第八节 “政府一高校一企业”自循环培养模式
……
第四章 传播途径与方法:行稳致远
第五章 文化泛在传播与文化共生共兴
第六章 散叶撷翠
后记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