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可持续意识构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哲学、伦理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等出发,对人类社会发展进行反思,以期达到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我们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当今人类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比如城市的雾霾犹如一层面纱笼罩在人类生活的上空,这层若隐若现的灰色面罩从浅层次来看,严重地困扰人们的身体健康,从深层次来看,阻碍了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可持续意识是从全人类发展的角度关注人、社会与自然的关系,特别是现代性视阈下人类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引起的人类生存困境。面对这样的问题,传统的量化研究注重解决具体问题,但更需要从宏观的层面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实现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可持续意识的构建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立场,从哲学、伦理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角度对人类命运进行深切忧思,以期找到“一条新的发展道路,这条道路不是一条仅能在若干年内、若干地方支持人类进步的道路,而是一直到遥远的未来都能支持全球人类进步的道路” 当前可持续意识的构建既要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又要借鉴西方的环境伦理和生态伦理的思想。虽然中西方可持续思想由于历史、文化、思想的发展不同,具有不同的内涵,但它们在人、社会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上具有一定的共性。我国的可持续思想根植于儒道佛的文化中,西方的环境伦理和生态伦理也蕴含着丰富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这些宝贵的文化和思想都是构建当代可持续意识的精神财富。因此,可持续意识的构建要坚持马克思的可持续理论、西方的环境伦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在内容上坚持主动性和规律性的内在结合,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正义秩序,培育可持续意识的和谐精神,塑造可持续消费的文化氛围。 当代可持续意识主要基于两方面的考量,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视角来看,要重塑自然和文明的统一,顺应自然发展规律,实现社会的可持续性;要确立理性价值评判标准,谋求人类与世界共生,与万物共生,人类应对自然给予关爱;要消除人类与自然界的对立,将人从物质享乐中拯救出来,形成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要将自然、社会与人看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从整体的高度去看待和研究这个高度复杂的系统,以此来指导科技工作者的实践行为。从中国的具体实际来看,可持续意识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价值观念,不仅需要人自身的觉醒,同时也需要外在制度的配合。因此,要借助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并让媒体宣传和环保活动参与进来,将可持续意识渗透在人的意识领域中;需要政府在法律和制度上给予强制性的规定;还要从观念到制度方面,使人明确其责任和义务。 因此,对于当前可持续意识的构建,我们有信心去完成。以习近平新时代生态哲学思想为指导,坚持可持续发展,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这意味将可持续发展提高到关系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高度,为实现人们期待的“天蓝地绿水净”的新生活而努力!